醉紫非洲菊是非洲菊的一個品種,由云南省農業(yè)科學院花卉研究所精心選育而來。其飽滿的球形外觀,給人一種渾圓與和諧的視覺享受。
它的花朵碩大,花瓣呈現出淺紫色,與黑色的花心相映成趣,形成了一種神秘而高雅的色彩搭配。醉紫非洲菊的花梗長47—52cm,花徑9—12厘米,也很適合作為切花材料,觀賞價值很高。
將種子直接播在孔徑約3.5cm的穴盤中,播種介質可選略施肥的泥炭,pH值在5.0-5.5之間,γ值在1.2-1.5mS/cm之間。每個穴盤孔中播一粒種子,澆水并加殺真菌劑。非洲菊種子萌發(fā)需要光照,因此播種后不要遮蓋種子。將穴盤放于溫室育苗床上,并加蓋塑料罩,萌芽期應保持較高的濕度,可輕度灌溉或使用空中噴霧。
萌芽期最適溫度為22-25℃,萌芽期的最適日照長度為16小時。建議在低光照時期人工增光(3.5-4klx)。播種后3-4天開始萌發(fā),當子葉展開時逐步去掉塑料罩,當第一片真葉展開的時候完全去除塑料罩。播種后約5周半至6周半幼苗長成,長出4-5片真葉的時候可以移栽或上盆。
栽培土壤要求疏松透氣、富含腐殖質,pH值在5.0-5.5之間,γ值在1.2-1.5mS/cm之間。非洲菊為周年開花植物,定植季節(jié)不限,但從生產和銷售角度來考慮最適宜的定植時期為春季3月下旬至4月中旬,秋季即可采花,冬季進入盛花期。交錯定植,株行距40cm×50cm,定植6-8株/㎡。密度過高易感染病蟲害,花蕾數量減少;密度過低影響經濟產量。因非洲菊的根系有收縮老根的特點,并且葉從莖上基生,定植應以淺栽為原則,要求根頸部稍露出土面,如定植過深,植株隨老根收縮向下沉,生長點埋入土中,花蕾不易長出地面,影響開花。
非洲菊最適宜的生長溫度為20-25℃,低于5℃,高于30℃,生長緩慢。非洲菊對溫差相當敏感,晝夜溫差應保持在2-3℃較好,如果溫差過大,會造成畸形花。建議在強烈光照時遮陰以避免過高的溫度,并在中午高溫時期噴水。
非洲菊喜陽光充足的環(huán)境,光照充足,植株生長健壯,花色鮮艷。每天日照時數不低于12小時,在低光照時期人工補光3.5-4klx。光照時間和強度直接影響非洲菊的產量,光照時間越長,產花量越高。
非洲菊在設施栽培中全年開花,營養(yǎng)消耗大,因而在整個生育期要不斷進行追肥。宜采用滴灌設備,配制營養(yǎng)液進行滴灌。施肥以氮肥為主,適當增施磷、鉀肥及鈣、鐵、鎂肥,花期前應特別注意補充鉀肥,促使莖粗花壯,增加產花量??諝庀鄬穸茸詈貌灰^70%,為使植株根系良好生長,澆完定植水后應等根系略干時再進行灌溉,同時輔以追肥。澆水以“干透澆透”為原則?;ㄆ诠嗨⒁獠灰谷~叢中心沾水,防止花芽腐爛。
非洲菊為周年生產,因此要及時疏葉疏蕾。葉片過多或過少都會使花數減少,故需要適當剝葉,及時清除基生葉叢下部枯黃葉片,再各枝均勻剝葉,每枝留3-4片功能葉。幼苗生長初期應摘除早期形成的花蕾,以促營養(yǎng)生長;開花期,過多花蕾也應疏去,以保證切花的品質。同時應考慮市場與季節(jié)因素,確定花枝數量。
適應于一些分蘗力較強的非洲菊品種。分株多在3-5月進行。新分株必須帶有芽及根,故不宜分得太小。分株時先用利器順著每個分株將植株縱切成幾株,待傷口愈合后,再將已分開的各分株挖起移植。
最好在3、4月份進行。加強管理扦插苗可在下半年開花,夏季扦插則要到第二年春天才能開花。母株應采用生長1年以上的植株,把健壯的植株挖起,洗凈根部泥塊,去除葉片,切去生長點,仔細地保留根莖粗大部分,再把植株種在種植箱內。當溫度為22-34℃、空氣濕度為70%-80%時,歷經10-14天,即可取下枝條進行扦插。為了加快插條生根,可先把插條放入0.2%的高錳酸鉀溶液中略微蘸濕(消毒防病),再把基部插入市售的生根粉或500毫克/升的萘乙酸溶液中,然后再扦插。
春播3-5月,秋播9-10月。采用小粒種子的播種法在室內進行,發(fā)芽適溫為18-22℃,播后7-10天發(fā)芽。發(fā)芽后移至向陽處,待子葉完全開展后進行分苗,小苗長出2片真葉時即可定植,定植最佳時期為5、6月份,定植后2-3個月可見開花。
葉斑病危害葉片,葉上病斑散生,圓形或近圓形,有同心輪紋或紫褐色較寬的邊緣,病斑上散生或聚生小黑點。病菌存在于發(fā)病葉片、葉茬,隨風雨及分株繁殖而傳播,高溫高濕下發(fā)病嚴重。應及時摘除病葉及外層老葉,控制濕度,防止雨淋。定期噴灑百菌清、代森錳鋅等藥劑。
植株任何時期都可受害,但以開花期受害最重。由近地面的莖基部向下延伸到根部,組織變軟,呈水漬狀、沒黑褐色、無臭味腐爛;植株葉片萎蔫或變?yōu)樽霞t色,拔起時病部易折斷,最后根皮層常腐爛脫落,暴露出變色的中柱。潮濕時,病部長有稀疏白霉層。高溫多雨,地勢低洼,排水不良時發(fā)病重。應選擇排水良好的高燥地栽培,避免過度澆水,最好采用滴灌;定期向莖基部噴灌烯唑醇等藥劑。
白粉病主要危害葉片,初期在葉面上形成白色粉春斑,漸遍布葉面,最后葉片黃褐干枯。病菌隨被害葉及葉殘體越冬。通過雨水及氣流傳播常年發(fā)生,但以5-6月發(fā)病較重。濕悶密閉時發(fā)生重。植株生長末期,及時清除病殘組織并燒毀,避免連作;增施磷鉀肥,避免氮肥過量,提高植株抗病力;加強通風透光,避免濕度過大。發(fā)病初期噴灑硫磺膠懸劑、粉銹寧等藥劑。
感病植株葉片產生褪綠環(huán),個別病斑成為壞死斑。感病嚴重時,葉片變小、皺縮,花呈碎色,花朵變小,植株呈矮生狀態(tài)。病毒通過汁液、土壤線蟲及絲子傳播。應注意田間衛(wèi)生,發(fā)現病株及時拔除并燒毀;采用組培脫毒苗為母株,建立脫毒母株基地;及時防治線蟲、菟絲子等傳毒媒介,進免汁液傳毒;噴灑病毒A、病毒特等藥劑預防或減輕病害的發(fā)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