讀音:zhī zhī wéi zhī zhī,bù zhī wéi bù zhī ,shì zhì yě。
成語解釋:懂就是懂,不懂就是不懂,這才是真正的智慧。
成語舉例:〖示例〗古人質(zhì)實,不尚智巧,言論未詳,事實先著。知之為知之,不知為不知。宋陸九淵《與朱元晦書》
感情色彩:褒義詞。
語法用法:作賓語、定語;用于書面語
成語結構:復句式
產(chǎn)生年代:春秋
“知之為知之,不知為不知,是知也?!钡囊馑际牵褐谰褪侵?,不知道就是不知道,這樣才是真正的智慧。知:通“智”。
原文:子曰:“由,誨女知之乎!知之為知之,不知為不知,是知也?!庇桑嚎鬃拥膶W生,姓仲,名由,字子路。女:通假字,通“汝”,你。
全句的意思是:孔子說:“子路啊,告訴你對待知和不知的態(tài)度吧(即對待學問的態(tài)度)!知道就是知道,不知道就是不知道,這樣才是真正的智慧?!?/p>
“是知也”中的“知”通“智”(智慧的意思)。
這是廣為流傳的一句孔子名言,后世被用來提醒人們用老實的態(tài)度對待知識問題,來不得半點虛偽和驕傲。要養(yǎng)成踏實認真的學習態(tài)度,實事求是的作風,避免魯莽虛榮的風氣。
告訴人們,要虛心學習,不要不懂裝懂。
應斷句為:子曰:“由,誨女知之乎!知之為知之,不知為不知,是知也。”
意思是:孔子說:“子路,告訴你!理解客觀事物,僅僅了解事物已經(jīng)發(fā)生的現(xiàn)象和事實不能算真正了解;我們知道事物發(fā)生必有我們不清楚的根源(知之不知),要透過現(xiàn)象找到事物本質(zhì);有現(xiàn)象必有規(guī)律,我們不知道事物未來的現(xiàn)象,但我們要總結出事物的發(fā)展規(guī)律(不知是);這樣我們才能真正了解事物(知也)?!?/p>
孔子是“易更三圣”之一,對“是故,易有太極,是生兩儀,兩儀生四象,四象生八卦,八卦定吉兇,吉兇生大業(yè)?!钡膽靡欢ㄊ謰故臁!八南蠓ā笔菢闼剞q證法的內(nèi)容之一。
可解釋為:
“我們了解一個事物”的兩儀:一是主觀的我們,一是客觀的事物。
主觀的我們對于事物了解總是存在“已知”部分和“未知”部分。馬克思曾說,“辯證法是對現(xiàn)存事物的肯定的理解中同時包含對現(xiàn)存事物的否定的理解?!?/p>
客觀的事物總是存在明顯的“已經(jīng)發(fā)生的事實及其現(xiàn)象”和隱含的“事物本質(zhì)根源、發(fā)展規(guī)律、將來未知的影響事物發(fā)展的因素”。
已知之已知:我們清楚,事物“已經(jīng)發(fā)生的事實及其現(xiàn)象”是可以明確的。
已知之未知:我們明白,事物的根源和本質(zhì)是隱含的,能夠探索。
未知之已知:我們了解,事物未來的發(fā)展是未知的,但事物發(fā)展規(guī)律是可以找到的。
未知之未知:我們知道,事物必定有我們現(xiàn)在無了、法預測的原因?qū)е率挛锇l(fā)生的未知現(xiàn)象。
“知之為知之,不知為不知,是知也?!边x自《論語·為政》
古人云:“知之為知之,不知為不知,是知也?!睂W問愈深,未知愈重;越是學識淵博,越要虛懷若谷。作為專家、學者,對不知道的東西,我們不僅應當老實地承認“不知道”,而且要敢于說“不知道”。
孔子主張“知之為知之,不知為不知”,對不知道的事物采取存而不論的態(tài)度,那么中智以下的人當然不可能樣樣都知道。除了神怪幽明之事外,承認有所知、有所不知,是一種老實的態(tài)度,也是最聰明的態(tài)度。唯其有所“不知”,才能成其“有所知”。宋代的大臣呂端,宋太宗稱他“小事糊涂,大事不糊涂”,就是棄“小慧”而就“大智”的一個好例子。《漢書》中張釋之為上林尉的辯護,也正是在這一點上來立論,從而得到漢文帝理解的。
以子路的率直性格而言推斷,孔子要他記住的不太可能是一種治學態(tài)度,孔子可能說的是另一個意思:“子路啊,你可記住了,該知道的就知道,不該知道就算知道也要裝作不知道,這才真正的智慧啊?!?/p>
古人質(zhì)實,不尚智巧,言論未詳,事實先著?!巍り懢艤Y《與朱元晦書》
《論語·為政》:子曰:“由,誨女知之乎!知之為知之,不知為不知,是知也。”
孔子(前551——前479),名丘,字仲尼,孔丘(前551年9月28日<農(nóng)歷八月廿七>~前479年4月11日<農(nóng)歷二月十一>)。排行老二,漢族人,春秋時期魯國人??鬃邮俏覈糯鷤ゴ蟮乃枷爰?、教育家和政治家,儒家學派創(chuàng)始人,世界最著名的文化名人之一,后世稱之為圣人。編撰了我國第一部編年體史書《春秋》。
據(jù)有關記載,孔子出生于魯國陬邑昌平鄉(xiāng)(今山東省曲阜市東南的南辛鎮(zhèn)魯源村);孔子逝世時,享年73歲,葬于曲阜城北泗水之上,即今日孔林所在地。孔子的言行思想主要載于語錄體散文集《論語》及先秦和秦漢保存下的《史記·孔子世家》。儒教殷王室的后裔,武王滅殷后,封殷宗室微子啟于宋,其遠祖遂成為宋國貴族,孔子出生于魯國,地位亦由公卿下降而為士。孔子十五歲即“志于學”,學無常師,尤其留意于周代的禮儀制度,以恢復周初的“德政”為自己的理想,并很早便以博學知禮而名聞遐邇。
“儒”,本義是沐浴儒身,指那些以為人相禮,祭祖祀神為本質(zhì)的人。因相禮前他們必須沐浴齋戒,故稱之為“儒”。
說到了儒家經(jīng)典,就自然要提到《論語》。“論語”二字的解釋有很多?!稘h書·藝文志》曰:“《論語》者,孔子應答弟子,時人及弟子相與言而接聞于夫子之語也。當時弟子各有所記,夫子即卒,門人相與輯而論纂,故謂之《論語》。說法有很多很多,現(xiàn)代人一般皆從《漢書》之說,將其理解為語言的論纂,用現(xiàn)代漢語說,就是語錄,是孔子弟子及其后學對孔子言行的追記,也有一些是對孔子弟子言行的記錄,是儒家學派最重要的一部典籍。
孔子對后世影響深遠,雖說他“述而不作”,但他在世時已被譽為“天縱之圣”、“天之木鐸”、“千古圣人”,是當時社會上最博學者之一。后世并尊稱他為“至圣”(圣人之中的圣人)、“萬世師表”,認為他曾修《詩》《書》,《禮》《樂》,序《周易》(稱《易經(jīng)》十翼,或稱易傳),著《春秋》。《論語》是儒家學派的經(jīng)典著作之一,由孔子的弟子及其再傳弟子編撰而成。它以語錄體和對話文體為主,記錄了孔子及其弟子言行,集中體現(xiàn)了孔子的政治主張、倫理思想、道德觀念及教育原則等?!墩撜Z》與《大學》《中庸》《孟子》并稱“四書”。通行本《論語》共二十篇。《論語》的語言簡潔精煉,含義深刻,其中有許多言論至今仍被世人視為至理。而且古代,小孩進學堂第一個拜的就是孔子。
美國詩人、哲學家愛默生認為“孔子是全世界各民族的光榮”。
1988年,75位諾貝爾獎的獲得者在美國集會,會議結束后發(fā)表聯(lián)合宣言,呼吁全世界“人類如果要在21世紀生存下去,就必須回首2500年前,去孔子那里汲取智慧。”他有眾多弟子,如子貢、子路、顏淵等。被后世尊為“亞圣”的孟子是他孫子孔伋(字子思)的再傳弟子。最著名的一篇《關雎》。
Say yes if you know, say no if you do not know, which is the wise behaviour.
知之為知之,不知為不知,是知(知:zhì四聲,通“智”)也。
when you know a thing, to hold that you know it; and when you do not know a thing, to allow that you do not know it.
當你知道一件事,說你知道它;當你不知道一件事,容許你說不知道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