寸步難行,漢語成語,拼音cùn bù nán xíng,指連一步都難以進行,形容走路困難,也比喻處境艱難。近義詞:進退維谷,反義詞:一帆風順。
〔唐〕杜甫《九日寄岑參》:“出門復入門,雨腳但如舊。所向泥活活,思君令人瘦……寸步曲江頭,難為一相就?!?/p>
唐玄宗天寶十三年的秋天,長安一帶陰雨連綿,淹沒農(nóng)田。這時杜甫的好友岑參,已辭去安西四鎮(zhèn)節(jié)度幕府書記職務,返回長安。岑參請杜甫到他家去玩,可杜甫想去而沒有去成。他出了門又回來,回來再出門,雨下得一直不停。路上水塘多得很,泥爛得很。想去會會老朋友,真是心急如焚。杜甫只好坐在家里感嘆,連吃飯也錯過了時間。到岑參住的曲江頭,路程是很短的,可謂是寸步,然而就是去不成。想到這么大的雨,莊稼肯定是沒有救的了。近義詞:進退維谷,反義詞:一帆風順。
寸步難行的積極意義在于,即使是一次漫長的旅程,只要我們堅持不懈,每一步都要花費大量的時間和精力,最終也會到達我們的目的地,取得成功。寸步難行的意思正是鼓勵我們不斷努力,不斷奮斗,最終取得成功。
主謂式;作謂語;比喻處境艱難。
〔元〕白仁甫《東墻記》:“聽了他凄涼慘切;好教我寸步難行。”
〔明〕馮夢龍《醒世恒言》卷三:“美娘赤了腳,寸步難行?!?/p>
〔明〕馮夢龍《醒世恒言》第三十九卷:“當時既是難養(yǎng),索性死了,倒也干凈。何苦送來做了一家貨,今日教我寸步難行。”
《初刻拍案驚奇》卷八:“我的兒,大膽天下去得,小心寸步難行。”
《敦煌變文集·維摩詰經(jīng)講經(jīng)文》:“吾緣染患,寸步難移?!?/p>
《京本通俗小說·馮玉梅團圓》:“奴孤身被亂軍所掠,行了兩日一夜,到于此地,兩腳俱腫,寸步難移。”
《西游記》三十三回:“我二大王有些法術,遣了三座大山把他壓在山下,寸步難移?!?/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