披荊斬棘(拼音:pī jīng zhǎn jí)是一個成語,最早出自于南朝·宋·范曄《后漢書·馮異傳》。
披荊斬棘指撥開荊叢,砍掉荊棘;比喻開創(chuàng)事業(yè)或在前進道路上清除障礙,艱苦奮斗。在句中一般作謂語、賓語、狀語。
南朝·宋·范曄《后漢書·馮異傳》:“異朝京師,引見,帝謂公卿曰:‘是我起兵時主簿也,為吾披荊棘,定關中。’”
后世據(jù)此典故引申出成語“披荊斬棘”。
馮異為潁川父城(今寶豐縣東)人,喜好讀書,精通《孫子兵法》,早年為王莽效力。劉秀起兵后,他獻出父城,歸順劉秀,在其帳下?lián)沃鞑具@種類似機要秘書的職務。此時,劉秀的軍事實力還比較弱,在河北連年征戰(zhàn),艱辛異常,許多兵將都離他而去,但馮異忠心耿耿,毫不動搖。
公元23年,王郎聚眾起事,在邯鄲稱帝,劉秀率軍南下進行征伐,連連失利,形勢兇險異常。到達饒陽一帶時,天寒地凍,北風呼嘯,可軍中糧草殆盡,連劉秀也不得不停在路旁忍饑挨餓。馮異想盡辦法,搜尋到一些豆子,急忙熬成豆粥端給劉秀,終于使其消除了饑寒。部隊前進到南宮,天降大雨,寸步難行,又是馮異設法搞到麥飯等食物,讓大家填飽了肚子。
公元25年,劉秀登基做了皇帝,派馮異平定關中,馮異非常出色地完成了任務。后來,劉秀封馮異為陽夏侯、征西大將軍。當時有人向劉秀上書,勸他防備馮異權重謀反,劉秀不僅不信,還把所上的書送給馮異看,叫他不必憂慮、害怕。
公元30年,馮異從長安長途跋涉來到京城洛陽朝見光武帝。光武帝指著他對滿朝公卿大臣說:“他便是我起兵時的主簿,過去為我在創(chuàng)業(yè)的道路上劈開叢生的荊棘,掃除了重重障礙,如今還為我平定了關中之地!”
朝見結束后,光武帝賜給馮異大量金銀財寶,還寫了一封信給他。信中說:“我一直記著當年將軍在蕪蔞亭端給我的豆粥,在南宮縣遞給我的麥飯。這些深情厚誼,我到如今還報答不了呢!”隨后,光武帝賜給馮異許多珍寶錢帛,還特別命令他帶著妻子兒女到外地任職,以示不疑。
縱觀人類的每一次進步,都離不開無數(shù)英雄先烈們披荊斬棘的艱苦奮斗。馮異能屢立戰(zhàn)功,名垂青史,原因固然很多,但他虛懷若谷、平易近人,體恤士卒,應該說是重要的方面。一個人如果自視清高,好大喜功,甚至攬功邀賞,居功自傲,以至聲色犬馬,作威作福,飛揚跋扈,必然導致眾叛親離,更談不上建功立業(yè)。只有那些不居功自傲,不追名逐利的人,才有可能胸懷全局,排除爾虞我詐的干擾,增強凝聚力和戰(zhàn)斗力,團結一切可以團結的力量,最終取得大成。
“披荊斬棘”指撥開荊叢,砍掉荊棘;比喻開創(chuàng)事業(yè)或在前進道路上清除障礙,艱苦奮斗。
在句中一般作謂語、賓語、狀語。
作家·朱自清《聞一多先生怎樣走著中國文學的道路》:“這卻正見出他是在開辟著一條新的道路;而那披荊斬棘,也正是一個斗士的工作?!?/p>
作家·郭沫若《中國史稿》第一編:“男子砍伐樹木,披荊斬棘開辟土地?!?/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