水庫樞紐
1957年10月動工興建,主壩是均勻土質壩,壩長850米,壩頂高程55米,最大壩高21米,副壩2座共長6100米。放水涵1座,高寬均為1.4米,涵口高程41.5米,中間設有平板閘門及啟閉龍門架,兩側設對稱斜放水孔各1個,孔徑各為0.9米,采用鑄鐵轉動門蓋開關。溢洪道為開敞變寬式陡坡,進口為實用堰長60米,堰頂高程52米,堰后設有消力池與陡坡相接,陡坡窄斷面處寬30米。溢洪道陡坡末端頂上建有鋼筋混凝土矩形渡槽1座,設計通過流量9.5立方米每秒。與渡槽平行方向建有木結構公路橋1座,凈跨9米,橋面寬6米。庫區(qū)工程由受益的附城、邁陳、西連、角尾等公社負責施工,最高出動民工1萬多人,縣城機關和駐軍給予支援,歷時一年半建成。建成后的正常蓄水庫容4112萬立方米,計劃灌溉面積10.5萬畝。
水庫建設
灌區(qū)為1959年6月開始施工,總干渠39.5公里。經(jīng)過2萬多人8個月時間施工,于1960年3月基本建成通水。1961年在水庫溢洪道堤頂新建1座活動閘門,分17孔,每孔凈寬3米,閘墩高1.5米,建成后水庫可多蓄水1324萬立方米。1964年秋,水庫進行第一次擴建。主、副壩加高2.3米,壩頂高程達到57.3米,防浪墻頂高程為58.3米,土壩延長2950米,原壩外坡平臺的公路改由反濾層下游用填土筑8米寬平臺路面。土壩加高后正常蓄水庫容達到7194萬立方米。同時改建溢洪道,將原來的活動閘拆除,改為13孔的排洪閘控制,每孔凈寬3米,閘門為鋼質平板閘門,寬3.4米,高3.2米,閘頂上部設有工作橋和啟閉龍門架,啟閉方式為一機多閘,擴建工程歷時6個月。
為增加水源,于1972年11月動工興建南北渠工程,從庫區(qū)外引水入庫,引水渠橫貫縣境,全長106.79公里,于1974年8月建成。設計每年可外引客水1770萬立方米。1973年9月,當水庫溢洪流量達50立方米每秒時,陡坡被沖壞20多平方米。1974年再次改建溢洪道:拆除溢洪閘上游平板閘門,改為3孔閘,每孔凈寬8.4米,采用鋼筋混凝土弧形閘;取消原閘門后消力池,由閘底低堰以反弧段與陡坡聯(lián)接;兩岸側墻加厚加高,閘頂設工作橋及啟閉工作室;將木結構公路橋改建為鋼筋混凝土雙曲拱橋,在陡坡底板埋設雙孔鋼筋混凝土反虹吸方涵,可通過流量10立方米每秒;拆除陡坡末端消力池,改用鼻坎挑流消能。
改建工程1975年6月完成。與此同時,進一步加高水庫主、副壩,從原壩頂57.3米高程加高至60米高程,重建高1.4米的防浪墻,土壩從原來的2950米延長至6950米。灌區(qū)主干渠道也進行擴大,改線,新建混凝土防滲渠道19.6公里。上述工程于1976年12月全部完成。
1982年12月,大水橋水庫按大(二)型水庫設計方案執(zhí)行,水庫進行第二次擴建工程施工,將主壩和東西副壩培大加固,重建石護坡和防浪墻;灌區(qū)主要改建一批公路橋和牛車橋,以及分水涵閘等建筑物。全部工程完成后,總庫容達到14860萬立方米,正常庫容9211萬立方米,灌溉面積為15萬畝。
水庫管理
大水橋水庫設立工程管理處,由縣管理,下設4個管理所。水庫水土資源豐富,有養(yǎng)魚水面1.1萬畝,年均產(chǎn)鮮魚2.5~3.5萬公斤(最高10萬公斤)。渠首和灌區(qū)建有水電站3座,裝機容量1350千瓦,年均發(fā)電量190萬千瓦時。1980年以來,逐步向大水橋、華建糖廠和徐城鎮(zhèn)供水。由于水費征收不好,綜合經(jīng)營收入少,經(jīng)費比較因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