簡介
水庫建設工程由原欽州地區(qū)水利電力設計隊勘測設計,報自治區(qū)水利電力廳審批后,由原防城縣負責組織實施,于1978年動工興建,1982年基本建成投入運行。至1990年底,水庫工程完成總投資1301萬元。建成水庫主體工程建筑物有:主壩1座,為均質土壩,壩頂高程186.50米,壩頂長378米,壩頂寬7米~8米,最大壩高42米。副壩3座,均位于水庫北面那勉溝的分水嶺處,為土壩工程。其中1號副壩最大壩高15.60米,壩頂寬6米,壩頂長172米;2號副壩最大壩高6.7米,壩頂寬6米,壩頂長110米;3號副壩最大壩高5.70米,壩頂寬6米,壩頂長78米。溢洪道1座,位于主壩右端,由進水段及閘室、陡坡、消力池、尾水渠和護岸等部分組成。溢流堰頂高程176米,設有9米×6米鋼板弧型閘門,陡坡段寬19.60米一30米。消力池長30米,寬10米。尾水渠長240米,寬30米,最大泄洪流量為1008立方米每秒。輸水隧洞1孔,位于主壩左岸,用于灌溉、發(fā)電和水庫放空等,洞身長226.60米,洞內直徑2米,鋼筋混凝土結構。進水口底高程155.5米,輸水流量12立方米每秒。水庫建有梯級電站2座,總裝機容量5350千瓦。其中,小峰水電站(一級站)位于小峰水庫大壩下游左岸,1978年興建,1982年投入運行。裝機2臺、單機容量800千瓦;江口水電站(二級站)位于扶隆鄉(xiāng)南江村,1982年興建,1985年建成,是利用小峰電站的尾水通過9.35公里長的沿山渠道作為水源,設計引水流量6立方米每秒,設計水頭落差74.84米。裝機3臺、單機容量1250千瓦, 2、3號機組于1985年安裝投入運行;1號機組于1987年安裝發(fā)電。
小峰水庫建成后運行初期,由于受經濟和技術條件的限制,工程建設標準低,工程存在著質量較差、病險隱患多等工程安全問題,被迫降低水位進行運行。為了確保人民生命財產安全,發(fā)揮水庫最大效益,自1992年開始,按設計要求對水庫主體工程已進行2次全面除險加固,累計投入除險加固資金6230萬元。 ? ? ? ? ? ? ? ?
第一次除險加固工程于1992年動工,1999年完工。工程項目主要是加固主壩基礎、溢洪道出口段及修建進庫公路,投資1853.00萬元;第二次除險加固工程于2002年動工,2004年1月完工,工程主要項目有主壩副壩壩體防滲,主壩右壩肩培厚,大壩安全監(jiān)測,溢洪道、主壩副壩壩體加固,副壩防汛道路建設等工程,完成投資4252.00萬元。經過2次維修加固后,已基本消除工程隱患,大大提高了水庫的防汛能力和蓄水能力。
小峰水庫建成后,發(fā)揮了水庫防洪、供水、灌溉和發(fā)電等多方面的作用,具有顯著的經濟效益和社會效益。
洪方面。汛前騰空水庫,預留防洪庫容,發(fā)揮水庫蓄洪、調節(jié)洪峰的功能,提高水庫下游防城江沿岸鄉(xiāng)鎮(zhèn)的防洪能力,把洪澇災害損失降到最低限度。
供水灌溉方面。由于防城江來水豐枯不均,且相差懸殊,利用水庫蓄水每年可增加7820萬立方米的調節(jié)水量,以豐補枯進行調節(jié),大大提高了防城港市城區(qū)工業(yè)和生活用水的供水能力;同時,可以擴大和改善農田灌溉面積18.38萬畝。
發(fā)電方面。已建成梯級水電站小峰水電站和江口水電站2座,總裝機容量5350千瓦,年均發(fā)電量2116萬千瓦小時,水庫為多年調節(jié)水庫,水電站可承擔防城電網的部分調峰任務,緩解電網峰谷矛盾和電力供需矛盾,為促進地方經濟發(fā)展發(fā)揮了積極作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