簡介:
韓國KBS電視臺紀錄片《面條之路:奇妙的飲食》(導演:李旭正、廉智善)在亞太廣播電視聯(lián)盟(Asia Pacific Broadcasting Union)主辦的ABU獎評選中獲得了紀錄片類大獎。2009年5日晚8點30分(當?shù)貢r間),在蒙古烏蘭巴托歌劇院舉行了頒獎典禮。
2008年8月,趙榮光教授應邀受聘為韓國國家廣播電視臺大型專題紀錄片《面條之路》(Noodle Road)的學術顧問。香港翡翠電視臺曾外購該節(jié)目(韓國KBS),高清制作,完整版曾于2009年6月20日至7月25日于高清翡翠臺播放,中文名字為《絕世好面》。
《面條之路》憑借通過面條來比較亞洲飲食文化這樣一個全新的策劃引起了人們的注目。該片在播放的時候也曾受到人們的好評,該片在亞洲、非洲和歐洲等地都進行了實地采訪,還利用華麗的計算機構圖生動再現(xiàn)了歷史。
面條是一種古老的食品,吸引了世界各地所有人的味蕾。面食為何會歷經千年而不衰,成為東西方深得人心的大眾美食?最早是什么人發(fā)明了面條?最初的面條又會是什么模樣?為什么面條是條狀的?個中玄機竟然能從木乃伊的面具中窺出蛛絲馬跡?面條是怎樣走進意大利而被稱為pasta? 對日本僧侶來說,面條又是怎樣一種特別的佳肴?為了解開這些謎團,攝制組走遍中國大陸、烏茲別克斯坦、韓國、日本、越南、泰國、不丹、土耳其、意大利等歐亞十幾個國家,以各種確鑿的考古證據(jù)和文獻資料,全面展示了面條——這一承載人類三千年文明的古老食物所走過的奇妙之旅!
分集劇情:
第一集
一條橫貫東西的千年古道是被誰打破,一碗兩千五百年前出鍋的食物為何能穿越時空,至今芳香四溢,到底這個食物是什么,為何它能如此經久不衰,它的背后又有著怎樣的歷史。
第二集
新疆火焰山附近一個市集上,老婆婆以雙手弄出來的“拉條子”面條,而這種面條跟最早出現(xiàn)的面條竟然有春密切的關系。為何面條最早在新疆出現(xiàn)呢? 一條條細長的面條,最早究竟是用什么做成的呢?考古學家和植物學家的測試結果給了我們答案:小麥。然而小麥并非來自新疆,那小麥從何而來呢?又是如何傳入中國的?又是什么人懂得將面團弄成一條條面條呢?
第三集
最早的面條是如何制作的;最早制作面條的是什么人;最早的面條又是什么樣子的;東方面條的演變奠定了世界面條的形態(tài)。
第四集
面條誕生于2500年前,如今風靡各地。面條之路是一條由無數(shù)無名廚師鋪就的路,正是他們的奇思妙想,歷經時間雕琢,把面條這種非常簡單的食物,變成風靡世界的美食。面條是面粉制成的代表性中國食物,在開封的夜市上,紅油面條最受歡迎,牛肉面湯特別受歡迎。
第五集
面條在被發(fā)明之初,因其制作工藝復雜,被認定為“貴族食品”。隨著工業(yè)時代的到來,機械化發(fā)展讓更多人有機會品嘗到這一美食。在亞洲東部的日本,面條自傳入后也得到了人們的青睞。日本人根據(jù)自己的飲食、生活習慣繼續(xù)豐富著面條的種類。在江戶地區(qū),面條逐漸被發(fā)展成一種快餐。那么面條是如何從一種“貴族食品”衍化成快餐的呢?
第六集
面條起源于中世紀的意大利。時至今日,不同國家、不同地區(qū)的人們都根據(jù)本民族的飲食習慣豐富著面條的內涵。無論是在非洲的突尼斯,亞洲的中國、日本、韓國、不丹,還是歐洲的意大利,面條不再只是風味各異的美食。更重要的是,面條作為一種符號,記錄著每個民族的文化,也將世界聯(lián)系在一起。本期節(jié)目將帶觀眾一起走近不同地區(qū)風格迥異的面條文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