絳守居園池,現(xiàn)新絳中學(xué)校后面(原州署的后面)。
東西長174.9米,南北寬95.45米,總面積為16594.21平方米,為山西省重點文物保護單位。 絳守居園池系絳州街府花園,供太守、官僚、士大夫及其妻室兒女游樂的地方。
此園歷代俗稱“隋代花園”、“隋園”、“蓮花池”、“新絳花園”、“居園池”,始建于隋開皇十六年(596),由內(nèi)軍將軍臨汾令梁軌開創(chuàng)。當(dāng)時他為官一任,體察民情,看到風(fēng)不調(diào)雨不順,常常有旱災(zāi)威脅百姓,城池附近,井水又多鹵咸,既不能飲,又不可澆灌田園,于是他從距縣城北30華里的“鼓堆泉”引來清涼的泉水,開了12道灌渠,大部分澆灌沿途田地,小部分流入當(dāng)時刺史的“牙城”,從州衙的后面經(jīng)過,流入街市和城郊,解決了人民飲水和灌溉田園的問題。大業(yè)元年(605),煬帝的弟弟漢王諒造反,絳州薛雅和聞喜裴文安居高垣“代土建臺”以拒隋軍討之,因此形成了大水池,于是,中建洄蓮?fù)?,旁植竹木花柳,故“豪王才侯”在此處建起“臺亭沼池”“襲以奇意相勝”,幾經(jīng)添建修飾,“居園池”的雛型便形成。 絳守居園池歷經(jīng)隋、唐、宋、元、明、清各代官衙州牧的添建維修,一千三百多年的風(fēng)云變幻,時尚追求,形成幾個大的格局和面貌,成為我國園林史研究的重要資料。從隋唐時期的“自然山水園林”到宋元時期的“建筑山水園林”,直至明清時期的“寫意山水園林”,一脈相承形成我國北方園林的獨特面貌。展現(xiàn)了各個時代的獨具匠心的造園藝術(shù)特色。 隋唐時期的園林面貌已蕩然無存,只能從唐穆宗長慶三年(823)絳州刺史樊宗師的《絳守居園池記》中尋覓到大概的面貌。 隋唐時期園池構(gòu)建以水為主,水面積約占全園的四分之一還要強,是我國北方典型的“自然山水園林”。園中有五個亭軒,一個堂廡和一個入園門,建筑形制都很簡潔明快。
水從西北注入園池,形成懸瀑,噴珠濺玉。水池中子午橋貫通南北,橋中一亭名曰洄蓮?fù)?,高高屹立,遠望如觀蜃景一般。池邊芳草、薔薇、翠蔓、紅刺相映成輝。池南是井陣形的軒亭,周以直欞窗的木制回廊,“香亭”居中鰲立,與太守寢室相通。池西南有“虎豹門”與州衙相通,左壁畫猛虎與野豬搏斗圖,右壁畫胡人訓(xùn)豹圖。池東西建有“新亭”和“槐亭”。東流的渠水穿過“望月渠”,流到盡頭,便是柏枝舒展、濃蔭密布的“柏亭”。正東是“蒼塘”,西望水面,倒映在水中的梨樹林波光粼粼。正北是橫貫東西的“風(fēng)堤”,倚渠偎池,觀望池南亭榭的欄桿楹柱倒映水中,如燭光搖曳,如蛟龍纏繞,如靈龜浮波,真是色彩斑斕?!吧n塘”西北的高地叫“鰲豕原”,景色令人驚嘆,開闊的天空與蒼茫的佳境,配以簫聲琴韻,真讓您賞心悅耳,忘卻塵囂。
“蒼塘”西是一片茂密的梨林,這里叫“白濱”,每逢梨花盛開,如素衣女郎翩翩起舞。唐代居園池布局以水為主,原、隰、堤、谷、壑、塘等地貌單元為骨架,花木、柏槐等植物題材為主題,及少數(shù)幾個供游憩的園林建筑物,構(gòu)成唐代園林以自然風(fēng)光為主的特有風(fēng)貌。
宋代居園池在唐代的基礎(chǔ)上已有大的改觀,但隨著歷史的變遷,也淹沒在滾滾的塵埃中,僅從宋咸平六年(1003),絳州通判孫沖所作的《重刻絳守居園池記》中可以找到大致的輪廓。宋時園池水面大大縮減,其時“蒼塘”已淹沒,園中的建筑物已由五個亭軒、一個堂廡、一個門增至十二個亭軒、一廟一門。水池上跨起高高的昂橋,池中玉立的芙蓉、穿梭的游魚、精巧的山石構(gòu)成另一番景觀。難怪范仲淹在《居園池》詩中寫道“池魚或躍金,水簾常布雨。怪柏鎖蛟龍,丑石斗豹虎。群花相倚笑,垂楊自由舞。靜境合通仙,清陰不知暑”。建園的手法已從唐代的“自然山水園”轉(zhuǎn)向“建筑山水園”。
宋代復(fù)建的園地已毀于宋末元初,明代由于政治穩(wěn)定,經(jīng)濟恢復(fù),園池又開始復(fù)建。明正德元年(1506)知州韓轍重修洄蓮?fù)?;正德十五年?520)知州李文潔建“嘉禾樓”。
清光緒二十五年(1899)知州李壽芝以園池遺址為基礎(chǔ),“繚以周垣,重加建筑,亭榭渠塘,一如舊制”。經(jīng)明清幾代人的構(gòu)建,根據(jù)時尚的追求,“自然山水園林”又添加了“寫意山水園林”的意境。
現(xiàn)存園池大體基本面貌是清代李壽芝重建,后經(jīng)民國初年修建的風(fēng)貌。 園池東西長,南北窄,一條子午梁(甬道)橫貫園池南北,高高隆起,將園池分為東西兩部分。整個園林根據(jù)植物花卉的不同,劃分成春、夏、秋、冬四個景區(qū),咫尺園林將游客帶到寫意的山水圖畫中。甬道西“洄蓮?fù)ぁ币倭⒂谲饺爻啬习叮娜占t蓮翠蓋飄送著藕香,在“洄蓮?fù)ぁ敝酗嬀啤⑥钠?、撫琴,在藕鄉(xiāng)里覺得石骨都寒,此為園地“夏景”。 繞過“洄蓮?fù)ぁ保瑘@池西墻中部有一依墻而筑的重檐半亭,半亭周圍廣植修竹花木,冬季雪壓綠竹在風(fēng)中搖曳卻是另一番的意境,此為園池“冬景”。
這些建筑以“借景法”大大擴展了“咫尺園林”的意境。 明清園林,從明正德李文潔到清光緒李壽芝,幾經(jīng)構(gòu)建,園內(nèi)盛設(shè)亭臺樓榭,建筑秀麗,假山聳峙,清水環(huán)繞,花卉爭艷,古柏參天,曲徑小橋,景色幽美,成為一座歷史悠久的園林,是古代園林中有據(jù)可查,有遺跡可尋的古老的名園,具有文物價值及園林藝術(shù)價值,是園林藝術(shù)重要的實物資料?,F(xiàn)在園池的地形地貌基本保存完整,總體規(guī)模布局、形制及池塘渠道、亭臺部位尚清晰可辨。
絳守居園池,位于城內(nèi)西北高垣,它是當(dāng)年供州府太守和夫人及州府官員休憩游玩的地方,始建于隋開皇十六年(公元596年),距今已有1400余年的歷史,是中國現(xiàn)存的隋代官家園林。原國家文物局局長王冶秋踏查絳守居園池后,于1960年在《人民日報》撰文《撥開澀霧看園池》;在日本《古代造園史》中有專門章節(jié)。園池有著豐富的文化積淀。唐宋時期許多文人墨客岑參,范仲淹,歐陽修,梅堯臣等曾到此詠詩作賦,留有大量的文墨名聯(lián)。北宋大政治家,文學(xué)家范仲淹有“靜境合通仙,消陰不知暑”的佳句贊美園池。 園池自唐代以來屢經(jīng)修復(fù),便形成現(xiàn)在的春、夏、秋、冬四個景區(qū),名木繁卉分植其中,穿筑其間的是虎豹門,回蓮?fù)ぃ厣彸?,半亭,香亭,嘉禾樓,望月臺,宴節(jié)樓等景觀。園池內(nèi)曲徑通幽,古樸典雅,景色怡人,亭榭樓閣,錯落有致。這樣一座可與蘇州園林相媲美的寫意山水園林吸引了無數(shù)歷代名流雅士一睹仙境風(fēng)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