南充張瀾故里是原中央人民政府副主席張瀾出生、居住、生活的地方,也是一處山清水秀、玫瑰盛開的休閑勝地。故里所在地蓮池這一帶,鄉(xiāng)風淳樸,民風傳統(tǒng),入仕為官者,多賢達清廉,而中國偉大的民主革命家的張瀾先生便是從這里走出來的。青山環(huán)繞,翠竹擁抱,如圈椅將故居緊緊包裹,而一波碧池的妝點也讓張瀾故居平添了一分靈秀。走進景區(qū),不免讓人豁然開朗、心曠神怡,也憶起張瀾這位生活艱苦樸素、生平極為注意自我修養(yǎng)的熱誠民主主義者、愛國主義者的一生。
來到張瀾故里核心區(qū)的入口處,首先映入眼簾的就是一座方方正正的雕塑。從它簡單樸素的外形,不難聯(lián)想到張瀾先生的為人品行,它就是取張瀾先生的字來命名的表方石。表方石全用青石堆砌,高有6.83米,寬3米。底座設(shè)計為83厘米,寓意張瀾先生有83歲高齡。底座上波瀾狀的花紋寓意先生的“瀾”字以及波瀾壯闊的一生。表方石正面刻有毛主席對張瀾先生的高度評價。
民盟中央林又稱梅園,總共占地27畝,遍種包括杏梅、墨梅、殘雪、骨里紅等珍貴的梅花20多個品種,1000多株。都是千里迢迢從浙江、福建一帶運回來的,有些梅花全國罕見,像園里的榆葉梅,四川恐怕也僅在這里才能見到了。這一塊雕刻上刻的“民盟中央林”也是張梅穎副主席題寫的。梅園即為民盟中央林,是由民盟中央捐建。
出民盟陳列館,故居前方有兩方清澈的池塘,遍種青蓮,名為青蓮池,蓮花自古就有“出淤泥而不染”的美譽,在這里建青蓮池,是要人們學(xué)習(xí)先生清正廉明的官風和艱苦樸素的生活作風。張瀾先生這一生擔任過許多官職,無論為官大小,他都兩袖清風。
故居依山而建,為川北民居風格的四合院,四合院東西是廂房,與南房、北房四面圍合,封閉安穩(wěn),環(huán)境清凈,起居舒適。四合院內(nèi)房屋之間有石板路相通,或小階梯式路相連。房屋以灰青色墻為主,外圍徹著磚墻,墻壁和屋頂顯得厚重而穩(wěn)固,別具特色。
該館緊鄰表老故居,占地470多平米,主體建筑由中國著名書畫大師范曾先生捐資修建,門庭上方還有范曾先生親筆題寫的館名。民盟陳列館共有五大展廳,布展內(nèi)容以時間為主線,通過圖像、文件、影視資料、電腦觸摸屏等形式再現(xiàn)了中國民主同盟70多年來不平凡的發(fā)展歷程。
穿過民盟林,便是張氏祖墳所在地。在張瀾先生留學(xué)日本的時候,64歲的父親張海樓逝世,隨后安藏于羅家溝的古樓山。后來張瀾的母親王氏安葬于此。張瀾為父母撰寫的碑文上記載了父親的情況:“先考秀才公為吾祖扶九公之長子,原名文倬,更名本清,別號海樓。世居南充張觀溝,少勤學(xué),舉秀才”?!案x傳人”的家風和父母的勤勞樸素影響了張瀾一生,即使他身居高位,依然清廉質(zhì)樸。
它是在張家原有兩畝原生態(tài)竹子的基礎(chǔ)上打造而成。據(jù)說,張瀾父親曾在此設(shè)講壇教書育人,后來講壇被拆了,留下了這一片郁郁蔥蔥的竹林。這里有一個卷軸形的雕塑,上面刻有張瀾先生的自傳,該自傳寫于1942年,也就是出任民盟主席的前一年,所以之后任民盟主席、國家副主席的事情都不在內(nèi)。該自傳行文簡潔,用語謙虛,從中我們也不難看出先生謙虛樸實的品格。
正對面的那一塊石頭就是青蛙石,青蛙石從側(cè)面看去就像是一只蹲坐在河中的青蛙.“蟾宮折桂”以觀景木平臺為主體,平臺面積230平方米。
1、遂西高速→西充常林收費站→蘭渝線→安漢大道四段→蓮池鄉(xiāng)
2、蘭渝線→晉城大道五→安漢大道四段→蓮池鄉(xiāng)