東蘭作為全國著名的革命老區(qū),從這片紅色的土地上走出了韋國清、韋杰、覃健、韋祖珍、覃士冕等5位共和國第一代將軍??h內革命遺址眾多,歷史意義厚重,,被譽為“沒有圍墻的革命博物館”。景區(qū)有廣西農民運動講習所舊址、列寧巖、紅七軍前敵委舊址、魁星樓、東蘭革命烈士陵園、韋拔群故居、韋拔群紀念館等革命舊址、遺址近50處。通過大量的實景實物、文字圖片資料,了解東蘭紅色歷史及韋拔群生平事跡。
東蘭烈士陵園位于東蘭縣城西更鬧坡,占地面積94.7畝,建筑面積29720.5平方米,園內有大門亭廊、仿古排門、烈士紀念館、烈士紀念塔、韋拔群烈士陵墓、解放東蘭烈士紀念碑、英雄群雕、紀念亭、紀念活動廣場等建筑設施。其中烈士紀念館內陳列版面展線長190米,陳列史料、文物600余件,展覽內容有《大革命時期和土地革命時期》、《抗日戰(zhàn)爭時期》、《解放戰(zhàn)爭時期》、《剿匪》、《援越抗美和抗美援朝》、《對越自衛(wèi)還擊戰(zhàn)》、《將軍及紅軍老干部》、《悼念先烈活動》、《開創(chuàng)未來》等九個部分,共八個展廳,面積1420平方米。
紅七軍前委舊址,即魁星樓,位于東蘭縣武篆鎮(zhèn)政府內。清光緒32年武篆民眾籌款興建,是座木石結構的四層六角塔樓,底寬7米、高18米。1923年,韋拔群組織農民攻打東蘭縣城時,作戰(zhàn)指揮部設于此樓。1926年至1927年間,東蘭縣革命委員會和武篆區(qū)農民協(xié)會在此樓辦公。1930年春夏,紅七軍前敵委員會設于此樓,前委書記鄧小平和軍長張云逸在樓上辦公和住宿。這期間,鄧小平以東蘭為中心,領導右江人民開展轟轟烈烈的土地革命運動。鄧小平、張云逸、韋拔群還在樓上召開軍前委會議,作出收復百色的重大決定。
1930年4月5日,紅七軍前委書記鄧小平千里迢迢,沖破敵人的層層封鎖,來到紅七軍前委、右江特委、右江蘇維埃政府所在地—東蘭武篆,向紅七軍傳達中央指示,與率部駐扎在這里的紅七軍前委委員、第三縱隊司令韋拔群相見,兩雙大手終于緊緊地握在一起。銅像底座62厘米,總高3.2米,是由世界著名雕塑家曹崇恩教授設計制作。
廣西農民運動講習所舊址,即列寧巖,位于東蘭縣武篆鎮(zhèn)巴學村。巖洞寬64米,高43米,縱深137米,洞內寬敞明亮,可容納數(shù)千人。洞的深處有清泉,又有曲徑通山后,因巖洞內設有北帝廟而得名“北帝巖”。1925年9月,韋拔群、陳伯民等在洞內開辦東蘭第一屆農民運動講習所,傳播馬列主義,培養(yǎng)右江東蘭、鳳山、百色、思林、都安等縣農運骨干276人,為創(chuàng)建右江革命根據地打下堅實的基礎。1930年2月,紅七軍軍長張云逸來到武篆,認為韋拔群在北帝巖宣傳了馬列主義革命真理,提議改名為“列寧巖”,沿用至今。
韋拔群故居,位于東蘭縣武篆鎮(zhèn)東里村東里屯特牙山半山腰上。韋拔群故居分前后兩幢泥磚瓦房,總面積250平方米。前屋為一幢內立四排屋架,分五開間,屋頂設有摻望臺,是當年韋拔群接待革命同志、召集農軍開會的地方,后屋為韋拔群一家生活起居室。1930年春夏,鄧小平為學習中央蘇區(qū)土地革命經驗,曾在此與韋拔群一道進行土地革命試點,開辦農民政治夜校,創(chuàng)立右江第一個共耕社—東里共耕社,有力推動了右江地區(qū)土地革命運動的開展?,F(xiàn)前屋內置韋拔群半身塑像一尊,四壁是以圖畫和史料展示韋拔群烈士從出生至犧牲的事跡。后屋按當年情景恢復擺設,有祭龕、草席、石碓、石磨等。
韋拔群紀念館為紀念農民運動領袖韋拔群而建,座落在東蘭烈士陵園內,主要由紀念館、集會廣場、功德園、將軍園等組成,總占地面積120多畝。其中紀念館占地30畝,館內陳列布展7個展廳和各種多功能室,展覽面積3500平方米,共展出1000多件文物史料。紀念館一樓設有序廳、影視廳和三個展廳,序廳立有韋拔群半身雕像,基座刻有中央領導給予韋拔群的歷史評價,三個展廳分別介紹韋拔群探索真理,領導農運,參與領導百色起義,組織創(chuàng)建右江蘇區(qū)的事跡。紀念館二樓設立四個展廳,分別介紹鄧小平與韋拔群,韋拔群對黨忠誠,捍衛(wèi)蘇區(qū),韋拔群犧牲后無數(shù)革命先烈前仆后繼,以及永恒紀念、不朽豐碑等。
在河池乘至東蘭的大巴,再轉至景區(qū)的中巴即可。
汕昆高速→瑞臨線至東蘭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