起源
兩千多年前,漢武帝的寵妃李夫人是位傾國傾城的絕世佳人:“北方有佳人,遺世而獨立。一顧傾人城,再顧傾人國。寧不知傾城與傾國,佳人難再得?!比欢?,入宮幾年后,李夫人染疾故去,武帝思念心切,神情恍惚,終日不理朝政。大臣李少翁一日出門,路遇孩童手拿布娃娃玩耍,影子倒映于地栩栩如生。李少翁心中一動,用棉帛裁成李夫人影像,涂上色彩,并在手腳處裝上木桿。入夜圍方帷,張燈燭,恭請皇帝端坐帳中觀看。 武帝看罷龍顏大悅,就此愛不釋手。這個載入《漢書》的愛情故事,被認為是中國華州皮影戲最早的淵源。
據(jù)傳西漢末年,王莽篡位,到處追殺劉秀。劉秀被追到華州府(今陜西華縣)境內少華山的一座寺廟內藏身。說來也巧,飽受戰(zhàn)亂之苦的華州的老百姓為了祈求安寧,這天晚上攜帶皮影來到到廟里,燒香拜佛,并表演皮影戲來祈求上蒼的保佑。鑼鼓聲、吶喊聲把正在寺廟中熟睡的劉秀驚醒,劉秀誤以為是王莽的部隊追到,便急忙逃出廟門,躲在山下的石頭縫中。王莽的追兵追到這里,聽到鑼鼓聲、吶喊聲,王莽于是派探子前去打探。探子來到寺廟附近,隱約看到千軍萬馬的影子并聽到戰(zhàn)馬的嘶鳴聲,以為劉秀在此地有伏兵,就趕緊回去稟報,并等待天明再行調兵追剿。劉秀乘此機會連夜逃出。
劉秀打敗王莽登基做了皇帝后,為感謝華州百姓救命之事,便封華州皮影戲藝人為皇家藝人,并專門為王親國戚、朝廷大臣們表演,后來皮影戲逐漸從宮廷傳到民間,在全國開始流行。當年藏身的寺廟被封為“潛龍寺”,更為神奇的是,他藏身的石頭上也出現(xiàn)了一條大龍和四條小龍,被稱為“臥龍石”。這些歷史遺跡,至今仍在華縣境內完好的保存著。
歷史和現(xiàn)狀
中國很多地方戲曲劇種,就是從皮影戲唱腔中派生出來的。皮影戲所用的幕影演出原理,以及皮影戲的表演藝術手段,對近代電影的發(fā)明和現(xiàn)代電影美術片的發(fā)展也都起到過先導作用。從十八世紀的歌德到后來的卓別林等世界文化名人,對皮影戲藝術都曾給予過高度的評價。毛澤東、周恩來等國家領導人,也曾多次以皮影戲招待國內外賓客。
然而,到“文革”時期,由于遭“破四舊”的噩運,使藏于民間的華州皮影家底幾乎毀失殆盡,傳藝斷代。目前著名的華州皮影藝人只有潘京樂、魏振業(yè)、魏金全、張華洲、姜建合、劉興文、劉東耀、侯新民、李平安、董進水、楊新錄、姜建剛、劉正娃等十多人。
改革開放后,華州皮影雖然有復蘇的政治環(huán)境,而且也被國家作為非物質文化遺產來保護和發(fā)展,但是在當代影視音響等新科技和流行文娛形式的沖擊下,其瀕危處境仍然未能扭轉。
華州皮影制品以上等牛皮為原料,經刮、磨、刻、染、熨、綴等20馀道工序手工精工細作而成。皮影戲中人物、景物的造型與制作,采取了抽象與寫實相結合的手法,對人物及場面景物進行了大膽的平面化、藝術化、卡通化的綜合處理。其造型古樸典雅,民族氣息濃厚,既具有藝術欣賞性又有收藏價值,所以國內外很多博物館、收藏家、藝術工作者和皮影愛好者都藏有中國華州皮影。在國際交往中,也常有國人以中國華州皮影作為上等禮品贈與國際友人。
古老的華夏文化這里傳承……
皮影藝術大師潘京樂:陜西雨田社藝術顧問年近八旬的潘京樂是華州皮影戲目前的領軍人物,也是最年長的仍有能力演出的表演大師,有皮影戲“活化石”之稱。潘老15歲開始開始學皮影戲,5個月后登臺演出就一炮走紅,有“五月紅”的美譽。潘老最擅長的是細膩悠長的“碗碗腔”,這種嗓音中略帶著哭聲的唱腔,跌宕起伏,感人至深。他將200多個全本戲記得滾瓜爛熟,隨便哪一出都能隨時隨地唱出來;他可以一天連著唱上六七個小時,而且連著唱四五天都不用休息。
60多年來,潘老不但唱遍了渭河南北,還把皮影戲唱到了北京、上海、臺灣、香港等地,甚至唱到日本、德國、法國等國家。
潘老現(xiàn)在已經很少登臺演出,在陜西雨田社主要致力于皮影戲的搶救和發(fā)展工作:培養(yǎng)皮影新人,指導皮影的表演和雕刻,保存皮影戲的聲像資料。
潘老最大的心愿,就是古老的華州皮影文化不會從自己的手上失傳。
皮影雕刻藝術大師張華州:陜西雨田社雕刻藝術導師
張華洲又名張華驥,1970年生,系中國民間藝術協(xié)會會員,陜西民間美術協(xié)會會員,民間工藝美術師。
他自幼年受家庭影響,對繪畫,皮影產生了濃厚興趣。后師從皮影藝術大師汪天穩(wěn)、劉步端、李占文、郝炳黎、虞哲光、江玉祥等人。他認真學習傳統(tǒng)的雕刻技法,勇于創(chuàng)新,博采眾長,對藝術精益求精,經過多年的艱苦磨練,不斷探索,取得了顯著成績。他在牛皮上以刀代筆,結合中國繪畫的線描形式,充分發(fā)揮雕刻工具的性能,嫻熟的推皮運刀,旋轉自如,所刻的雪花、萬字等圖案縝密精細,以密集的鑿孔與豁朗遵勁、流暢而富有彈性的鏤線相襯互映,疏密有致,精細雕刻紋式結合強烈明快的色塊在反復對比中變化統(tǒng)一,構成優(yōu)美的節(jié)律韻感。他完成的作品,繁而不冗、簡而不空;色彩沉著渾厚,麗而不艷,行成了獨特的個人風格,被譽為新一代陜西東路皮影雕刻大師。
他曾應德國傀儡戲工作者協(xié)會邀請赴德國,在德累斯頓、柏林、呂貝克、慕尼黑、漢堡、布萊梅、法蘭克福等十多個城市現(xiàn)場獻藝,作品被德、英、法、美、加拿大、瑞士、日本等國博物館收藏。他已輯入《中國當代藝術屆名人錄》、《中國民間藝術名人錄》。
皮影戲表演大師姜建合:陜西雨田社表演藝術導師
1968年出生于陜西皮影之鄉(xiāng)。1981年跟隨陜西東府著名老藝人,原陜西省戲曲研究院碗碗腔教練李俊民學藝,其天資聰穎、刻苦勤學,在傳統(tǒng)演唱上,大膽創(chuàng)新形成音韻悠雅,字正腔圓,激情奔放的演唱特點,演出期間得到著名老藝人,張智勇、郝炳黎等人的教誨?,F(xiàn)為渭南市政協(xié)委員,渭南市皮影協(xié)會副主席,華縣皮影協(xié)會副會長,陜西雨田社皮影演出團團長。
多年來曾為加拿大、法國、美國、敘利亞、瑞士、日本、泰國、德國等友人演出多次。
接受中央電視臺《鄉(xiāng)約》欄目專場采訪---《最后的華縣皮影》。
2005年8月為世界非物質文化遺產第76界大會常任理事會專場演出,得到了國內外專家的好評。
已輯入《世界名人錄》、《陜西東府名人錄》。
皮影藝術大師魏金全: 陜西雨田社表演藝術導師
1964年8月15日生,深受皮影世家藝術熏陶、酷愛皮影藝術,跟隨父親著名皮影藝術家魏振業(yè)學習演出,并從師兄長皮影雕刻業(yè)術藝術魏智全學習全套雕刻工藝,至今從事皮影演出雕刻收藏20余年。
接受了中央電視臺、北京電視臺、陜西電視臺、浙江電視臺、臺灣童顏制作公司、西安電影制片廠等單位的系列專程采訪,參與制作了《華縣皮影一家人》、《皮影人家》、《名關、名山、名戲》等皮影戲專題片。并應邀赴德國、法國進行演出、展覽并雕刻,轟動海外,世界數(shù)十余家媒體作了報道。他雕刻的皮影藝術品多次銷往臺灣、香港、德國、加拿大、日本等國家,深受好評,通過藝術交流增強了各國人民的友好往來。
陜西雨田社
陜西雨田社是傳承和發(fā)展華州皮影的專業(yè)性公司,在以潘京樂、張華州、姜建合、魏金全為首的十多位皮影大師的大力協(xié)助下,致力于搶救和開發(fā)華州皮影文化:組織華州皮影藝人赴國內外演出,進行皮影戲音像資料的搶救性整理,培養(yǎng)華州皮影表演和雕刻新人,開發(fā)以皮影戲為主題的具有傳統(tǒng)文化特色的高級禮品,開發(fā)和銷售皮影戲曲光碟,建立華州皮影博物館。
華州皮影的特點
華州皮影戲的特點是一出戲的演出由5人完成,不同于其他皮影戲演出需要7-8人。在演出中,由1個前聲唱完所有的劇情,1個簽手用皮影表演劇中所有人物的動作,3個樂師演奏所有的音樂,從而達到“一口訴說千古事,雙手對舞百萬兵”的舞臺藝術效果。
2008年11月1日,雨田文化公司的朋友來電話告知馮驥才先生要到華縣考察華州皮影。屆時,眾多華縣民間老藝人將登臺表演,邀請我與妻子一起前往欣賞。皮影對于我來說并不陌生,在西安書院門看過太多或精細或粗糙,形態(tài)各異,制作雷同的皮影作品,并沒有引起我更多的關注與喜愛。當在華縣皮影藝術博物館見到中國工藝美術大師汪天穩(wěn)先生的《爛柯故事》《唐明皇擊鞠圖》(又名《打馬球》),還是受到了強烈的震撼。作品刀法細膩流暢,遒勁有力,雕刻華麗,景物絲絲入扣,纖毫畢現(xiàn),色彩飽滿厚重,繁而不冗,簡而不空,充滿了豐富的想象與藝術張力。不得不嘆服先生非凡的技藝,竟創(chuàng)作出如此精妙絕倫的藝術珍品。藝術家有“藝”無“術”,作品難免欺世;有“術”無“藝”,作品難脫匠氣。汪先生的皮影作品“藝”“術”兼而有之,散發(fā)著超凡脫俗的藝術氣質,看他的作品有審美愉悅,是藝術享受。華州皮影用料講究,做工精細。影偶以上等秦川牛皮為原料,經過刮、磨、刻、染、熨、綴等20多道工序手工精雕細刻而成。皮影戲中人物、景物的造型與制作,采取了抽象與寫實相結合的手法,對人物及場景進行了大膽的平面化、藝術化、卡通化的處理。造型古樸典雅,民族氣息濃厚。是國內外博物館、收藏家熱衷的對象,有很高的藝術欣賞價值和收藏價值。
汪天穩(wěn)先生
汪天穩(wěn)先生衣著樸素,謙虛隨和,像一位溫暖和藹的鄰里大哥,臉上始終是悅人的微笑。上世紀60年代初,他跟隨陜西省傀儡劇團的雕刻藝術大師李占文先生學習皮影雕刻,三度春秋,奠定了他扎實的基本功底。1965年參軍,復員后到華縣文化館從事皮影雕刻。1977年,作為特殊技能人才調到西安工藝美術研究所工作。2006年,被國家發(fā)改委授予“中國工藝美術大師”稱號,也是目前中國皮影雕鏤唯一的國家工藝美術大師。1976年,風華正茂的他就為上海美術電影制片廠《皮影輕騎兵》創(chuàng)作皮影。1981年,隨師李占文進京一起為人民大會堂陜西廳創(chuàng)作了皮影屏風《文成公主進藏》。近年來,《打馬球》被中國工藝美術博物館收藏;《爛柯故事》被中國棋院收藏。已屆花甲之年的汪天穩(wěn)先生已經退休,成立了自己名字命名的皮影工作室,繼續(xù)從事他鐘愛的皮影雕刻藝術。
華州皮影是陜西東路皮的代表,唱腔主要是碗碗腔,特點是委婉細膩。其表演傳統(tǒng)是,一出戲由5人完成,由1個“前聲”唱完所有的劇情,1個“簽手”操作劇中所有人物的動作,3個樂師演奏音樂,達到“一口訴說千年事,雙手對舞百萬兵”的舞臺藝術效果?,F(xiàn)在,華州皮影戲班既表演傳統(tǒng)劇目,也根據(jù)顧客的訴求排演現(xiàn)代戲。現(xiàn)代皮影戲《喜舞迎春》中,喜兒的形象是跳著芭蕾舞,伴著電子音樂,由2-3個人牽一個影人,動作更靈活,形象更逼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