景點概況
簡介
國家AAAA級旅游景區(qū)——張飛廟,又名張桓候廟,于1700年前為紀念蜀漢名將張飛而建?!皹桥_高倚鳳凰山,英烈勛名未易攀。天下三分扶漢室,軍中一怒釋嚴顏。蜀江波暖沙鷗浴,楚寒風清戰(zhàn)軍閑。千古傳布能重土,長留香火翠微間”,這是元朝名士馮銜祭祀張飛的詩句。
云陽張飛廟雄踞在長江南岸的巨崖上,背負濃蔭蔽日,萬木蔥蘢的鳳凰山、琵琶山,依山取勢,層層迭起殿宇巍峨,氣勢恢宏。朱樓碧瓦倒映江流,火珠鷗尾直妝藍天。清末著名書法家彭聚星手書的“江上風清”四個大字,高懸在面江廟壁上,更增添了廟莊嚴肅穆的氣勢。
建筑
張飛廟充分利用地形地貌,依山座巖臨江,山水園林與廟祠建筑渾然一體,相互襯托。廟外黃桷梯道、石橋澗流、瀑潭藤蘿、臨溪茅亭、峻巖古木等景場,秀美清幽。
廟內結義樓、書畫廊、正殿、助風閣、望云軒、杜鵑亭、聽濤亭等古建筑,布局嚴謹、層迭錯落、獨具一格,既有北方建筑雄奇的氣度,又有南方建筑俊秀的質韻,更有園林點染、竹木掩映、曲徑通幽。因此張飛廟素有“巴蜀勝境”的美稱。
踏上陡峭的臺階走上二樓,劉、關、張?zhí)覉@三結義的雕塑面江而立,率先映入眼簾。
三人神態(tài)栩栩如生,背后桃花掩映,給人意氣風發(fā)之感覺。周圍畫廊多為名家字畫雕刻,各處樓板都有白色標注,蓋取舊址之原樣翻蓋如此。
三樓大殿當中為張飛銅像,此前泥塑無法整體遷移,匠心獨具之雕塑家仿照原樣,雕刻成張飛青銅座像。
銅像若有所思,仿佛正在為蜀漢江山、百姓安樂遐思。
銅像周圍有張飛四個歷史時期泥塑,主題分別為鞭打都郵、義釋嚴顏、大戰(zhàn)長坂坡及閬中遇難。大殿銅像上面,懸掛了"力扶漢鼎"的牌匾。
銅像前,游客多將紅布結系到銅像前的欄桿上,祈求平安。
收藏
張飛廟還收藏漢唐以來的石刻、木刻、字畫600余件及新石器時期以來的其它文物1000余件。
尤其是字畫碑刻,名家圣手,流派紛呈,各領風騷,不少為國內外所罕見,具有較高的歷史、藝術和科研價值,如漢《張表碑》、梁《天臨碑》、黃庭堅書《幽蘭賦》、蘇軾書《前后赤壁賦》、岳飛書《前后出師表》等,因而早有“張祠金石,甲于蜀東”的說法。所以張飛廟又有“文藻勝地”之盛譽。
由于張飛廟自然景觀與人文景觀的較高價值,1980年被定為四川省級重點文物保護單位,現為三峽庫區(qū)內重慶市唯一全淹全遷的重點風景名勝古跡。
廟內現存石碑和摩崖石刻及木刻書畫多達數百幅,書畫作品遠自漢唐近至明清各代,名家薈萃,實為罕見。其中以木刻顏真卿書《爭座位帖》;石刻蘇軾作前、后《赤壁賦》大字長卷;石刻岳飛書諸葛亮前、后《出師表》;黃庭堅書《唐韓伯庸幽蘭賦》;鄭板橋書寫的詩文和竹石、蘭石繪畫等最為著名。
此外還有劉墉、張船山、竹禪、彭聚星龔睛碑、趙熙、郭尚元、張潮庸、劉貞安等人的木刻字畫,琳瑯滿目,美不勝收。
交通線路
到重慶市,距市區(qū)約23公里,從機場至市內,公共汽車車程不到1小時。
火車至重慶北站(重慶龍頭寺火車站)下車,然后至對面的重慶長途汽車站坐云陽直達班車,經4小時,到達云陽蓮花車站。
在朝天門交通廣場汽車站乘坐長途汽車或在朝天門碼頭乘快艇5小時即抵達云陽縣,然后在云陽縣蓮花車站可坐到盤石的車到云陽長江大橋下車。之后可步行或乘摩托車前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