永州柳宗元文化旅游區(qū)是一片紀念唐代著名思想家、文學家、政治家柳宗元的祭祀性建筑群。景區(qū)核心區(qū)域概括起來就是“一街一水一廟”,一街為千年古街柳子街,一水為“愚溪”,一廟為永州百姓為紀念唐代著名思想家、文學家、政治家柳宗元而修建的祭祀廟宇——柳子廟。在柳宗元被貶為“柳州司馬”后,謫居永州十年。也正是這十年,鑄就了他一生的輝煌。柳宗元在永州期間寫下的道德文章,澤被后人,因此,受到了歷代世人的尊崇。他在人生坎坷曲折中奮斗不息,大量篇章名垂青史,至今仍為人耳熟能詳,無愧為唐宋八大家之一。
柳子街全長550米,寬6米,沿愚溪而建,東至瀟水,西至節(jié)孝亭。柳子街得名于柳子廟,唐朝永貞元年(805年)柳宗元被貶永州,元和五年(810年)“柳宗元從城內(nèi)龍興寺搬遷出來,在愚溪東南畔構(gòu)筑家園”,后人稱愚溪北的古道為柳子街。柳子街始建于唐朝,興盛于明清,為古時湘桂通衢中的官道所在,臨街建筑多系明清古建,富有湘南建筑風格,街區(qū)風貌保存良好,傳統(tǒng)歷史建筑占比高達76%。
柳子廟,又稱柳子祠堂,位于愚溪河畔。始建于北宋仁宗至和三年(1056年)。南宋始興十四年(1144年),清朝光緒三年(1877年)重建。柳子廟占地面積達3600平方米,磚木結(jié)構(gòu),面對愚溪,背靠青山。由戲臺、正殿、中殿、享堂組成,廟門上鐫有柳子廟三字石刻,兩邊有聯(lián)。進入大門可見廟為三進三開,首先一座雙檐八柱戲臺。后行至二進中殿,再后為三進,是正殿、殿中有柳宗元塑像供人祭祀。說起永州,人們首先會想到柳宗元。柳宗元(773-819年),唐代著名文學家,唐宋八大家之一。柳宗元因參與王叔文改革失敗遭貶至永州謫居10年,寫下了《永州八記》、《江雪》、《捕蛇者說》等大量詩文,同時因心系民眾而廣受百姓愛戴。其在永州寫下眾多關(guān)于永州的華文詩賦,為永州傳播聲名作出了貢獻。柳子廟就是永州人民為紀念他而筑建的。廟內(nèi)保存有多塊柳文化名人相關(guān)碑刻,如由韓愈撰文、蘇軾書寫、記錄柳宗元事跡的“三絕碑”——“荔枝碑”,明正德年間嚴嵩撰文的“尋愚溪謁柳子廟碑”,明代文人王泮撰文的“捕蛇歌碑”,清嘉慶年間王日照的“愚溪懷古碑”等。
清光緒年間,柳子街商貿(mào)繁盛,來往客商絡繹不絕。柳子街盡頭、愚溪施水灣西有一翰林院侍詔邑人、進士叫熊學禮,在母親70大壽的時候打算送給母親一份厚禮。因他自小亡父,母親與他相依為命,他上報朝廷給母親建一所牌坊。這樣,不僅能夠表達對母親的孝道,也能光耀門楣。在清代,這是對女人最高的榮譽的表彰。而他母親聽說此事覺得不妥,并說“這份厚禮光表達你的孝道是不夠的,還要有利于他人”。熊學禮經(jīng)過一番思量,最終送給母親一份滿意的禮物。節(jié)孝亭又位于湘桂驛道上,也是古代商販掮客重要的休憩飲茶之所。
愚溪原名“冉溪”因這附近的居民都姓冉,柳宗元在《愚溪詩序》中自嘲稱“余以愚觸罪,謫瀟水上,愛是溪”,故更其名為愚溪。愚溪上游有《永州八記》三記(《小石潭記》、《鈷鉧潭記》和《西小丘記》)遺址,歷史文化底蘊深厚,自然風光雅致幽靜;愚溪下游在冬雪之日,銀妝素裹,宛然一幅絕妙圖畫,“愚溪眺雪”便成永州八景之一。
市內(nèi)乘公交13路到市七中站;5路、7路、11路環(huán)線、13路、15路、17路環(huán)線到河西橋頭站下可到。
永州大道—南津北路—瀟水西路—萍陽南路。
柳宗元文化旅游區(qū)所在的零陵區(qū)地處湖南省四大歷史文化名城——地級永州市中心,東山景區(qū)距零陵古城約800米,隔瀟水與零陵古城相望,距洛湛鐵路零陵站2千米。零陵區(qū)距永州零陵機場7千米,距湘桂鐵路永州站18千米,距衡陽156千米。柳子街景區(qū)中心柳子廟的地理坐標北緯26°13′14″,東經(jīng)111°36′12″。
柳宗元文化旅游區(qū)地勢較低,豐水期常常被瀟水侵蝕;愚溪和瀟水岸基巖裸露,愚溪上游為壟崗,有西山、小石潭和西小丘等。
柳宗元文化旅游區(qū)屬亞熱帶季風氣候,四季分明,嚴寒酷暑期短,無霜期長。春季天氣多變,陰雨寡照,少數(shù)年分出現(xiàn)“倒春寒”。夏初時陰雨綿綿,稱梅雨季節(jié)。秋季秋高氣爽,常有不同程度干旱。冬季常出現(xiàn)陰濕多雨,冰雪天氣。無霜期年均285-311天。年均降雨量1484.9毫米,多集中在春、夏季,約占全年雨量的70%,其中五月份降雨量約占全年的25%。年平均氣溫17.9℃,一月份平均氣溫5.8℃,七月份平均氣溫29.44℃。
柳宗元文化旅游區(qū)保留了大量無形的柳宗元名人文化資源,如柳宗元有關(guān)的傳說、故事,及柳宗元的“民本”思想、“順天致性”的發(fā)展觀及重孝悌的人文精神等。
柳子講仁義、重孝道,在柳文化的熏陶下柳子街民風淳樸、鄰里關(guān)系融洽、居民尊老愛幼,每逢重大節(jié)日或街區(qū)重大活動,沿街居民自發(fā)組織,備佳肴辦宴席,這一活動逐漸演化成“柳子家宴”。此外,歷史上的柳子街居民還有表演木偶戲、零陵漁鼓、零陵花鼓戲,舞龍獅、賽龍舟、賞花燈、祭灶神的傳統(tǒng),這些獨具湘南風味的獨特民間習俗作為“活態(tài)的歷史文脈”滲透于柳子街居民的生活中,共同構(gòu)建了柳子街歷史文化街區(qū)鮮活獨特的區(qū)域民俗文化。
歷史上的柳子街是零陵古城的關(guān)廂,是進入古城的城郊空間,也是湘桂古驛道的起始點,桂商北上、零陵商人南下都需經(jīng)過此街。柳子街街頭、愚溪施水灣西有一涼亭名曰節(jié)孝亭,亭為翰林院侍詔邑人熊學禮于清光緒四年(1878年)奉旨為其母守節(jié)盡孝而建,亭位于湘桂驛道上,是古代商販掮客重要的休憩飲茶之所。由于古時交通不便,時有路人停留于柳子街。歷史上的柳子街,人口遷徙與流動頻繁,商貿(mào)活動活躍,客棧、商鋪、會館林立。繁榮時期曾有多家客棧、糧油店、佳釀店、豆腐店、米粉店、糕點小吃店。隨著歷史的演進,湘桂古驛道失去其原始作用并逐漸為人們遺忘。驛商文化所營造的柳子街的繁榮一直持續(xù)到20世紀50年代,東風大橋尚未建成前。柳子街基本保留了原始的商街風貌,兩側(cè)建筑大多仍保留著“前店后住”的格局。零陵米酒、零陵釀豆腐、腐乳、糖油粑粑等商街美食的制作工藝及老字號背后的文化故事為街區(qū)居民世代心口相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