夾山由夾山國家森林公園及其境內(nèi)的夾山寺、闖王陵、碧巖泉、青嶂嶺等組成。是一龍脈抱衛(wèi)、砂水翕聚的風水寶地,兩山相夾處,金瓦紅墻,莊重肅穆,梵唄之音,響徹云霄,是集佛教圣地、陵園特色、茶禪祖庭、森林風光于一體的旅游佳境。景區(qū)因其厚重的歷史文化和緊鄰張家界,故有“夾山境,張家界,謂之境界”說法。
夾山除了夾山寺、闖王陵、碧巖泉、青嶂嶺這4大名勝外,還有水色如墨、富有情趣的洗墨池,深邃莫測、永不枯竭的玉璽井,經(jīng)風沫雨、肅然聳立的善會墓,樸實無華、靜寂沉思的野拂塔,飽含艱辛、古樸依然的剩糧橋,蒼松翠柏、青翠欲滴的跑馬嶺,濃郁蔽日、鳥語花香的野人灣,綿延起伏、神氣活現(xiàn)的五龍抱球,曲折坎坷、古色古香的夾山古道,人跡罕至、靈氣四溢的狐仙洞,神秘莫測、超塵脫俗的佛光巖,湖光山色、風光旖旎的玉帶湖等風景名勝。登峰頂,觀林海,聽松濤,山水如琴,林木爭艷,清風送爽,鳥鳴谷應,風光無限。若遇細雨紛紛,云纏霧繞,群峰古寺,綠海揚波,紅墻黃瓦,若隱若現(xiàn),一派仙景。這時,你會想起“夾山日張夜合”、“善會法降周野人”、“白猿歸山”、“首烏娃娃”、“金螃蟹現(xiàn)形”、“周仙姑腳印”、“妲妃從善”、“玉印之爭”、“闖王寫詩洗墨池”、“李過護師”、“闖王48疑?!钡葌髡f,還有天地人感應、臘月驚雷、大事必雨、夜半火球、地宮車馬聲、百鳥祭陵、瑞雪獨降、闖王托夢、黃娥滅燈、戀陽坡白日迷女等現(xiàn)代科學還一時無法解釋清楚的神奇異事。美麗的景觀,迷人的傳說,神奇的異事,將人帶入一個奇異的世界。
夾山國家森林公園規(guī)劃區(qū)域面積1530公頃,現(xiàn)經(jīng)營面積740公頃,森林覆蓋率90%以上,園內(nèi)群巒疊翠、萬木崢嶸,空氣清新、環(huán)境幽雅,以人文歷史悠久,自然風光秀美成為江南名勝,是邑郊園型森林公園。
據(jù)考證,夾山在晉代就有廟宇建筑。夾山寺自唐代稱普慈寺,宋代至清代康熙年間名“靈泉禪院”,始建于公元870元(唐咸通11年),歷經(jīng)唐懿宗、宋神宗、元世祖“三朝御修”。至明未清初,大順帝闖王李自成兵敗禪隱夾山住持30年。夾山寺鼎盛時期,其規(guī)模宏大,有九殿一宮,后屢經(jīng)兵荒馬亂數(shù)度興廢,現(xiàn)已修復六殿一宮。夾山寺是佛教禪宗祖師講經(jīng)說法之所,宋代高僧圓悟克勤在此住持說法評唱的《碧巖錄》,被譽為天下“禪門第一書”,在中國、日本及東南亞國家影響深遠。自唐至明700多年間為澧水流域佛家文化中心,善會、圓悟兩位禪師講學于此,開辟蠻荒,成績甚偉,影響很大,經(jīng)唐懿宗、宋神宗、元世祖先后下詔敕建,是享譽“三朝御修”的楚南名剎。
闖王陵位于夾山寺右側。墓地開闊,四面環(huán)山,左青龍,右白虎,前朱雀,后玄武。陵寢照闖王家鄉(xiāng)陜西米脂縣習俗呈一墓三穴格局,一穴置圓寂缸,一穴置骨灰罐,一穴置壙符碑。整個闖王陵園建筑占地30余畝,由陵衛(wèi)圍墻、紫石牌坊、神道、陵寢、明樓、神廊、紀念館、野拂塔等組成,莊嚴肅穆,氣勢恢宏,被譽為“湖湘第一陵”。1994年,闖王陵被定為省級文物重點保護單位。
碧巖泉位于夾山寺西南1公里處,因兩眼泉水從五座石峰下汩汩流出而得名。唐咸通十一年(公元870年),高僧善會來到石門夾山,創(chuàng)立夾山靈泉禪院。善會和尚飲茶坐禪,悟出了“猿抱子歸青嶂嶺,鳥銜花落碧巖泉”的“夾山境地”,成為唐、五代禪宗中最富有代表性和典范意義的茶禪機緣、茶禪境界,以致歷代禪林又稱夾山為“碧巖”。修葺一新的碧巖泉風景區(qū)以碧巖泉為中心,由碧巖溪、碧巖橋、碧巖池、碧巖湖、碧巖亭、碧巖洞、碧巖茶園、碧巖廣場、碧巖摩崖石刻等景點組成,游人在這里品茶悟禪,可以體會到一種清寂明凈、純潔秀美、無拘無束、自由自在的“茶禪一味”境界。
青嶂嶺位于夾山寺北,古木蒼蒼,氣勢磅礴,如青獅臥息,故又名青獅嶺。相傳唐時,嶺藏猿群,常出沒林間,抱子戲謔,人來不去。“猿抱子歸青嶂嶺,鳥銜花落碧巖前”是其幽靜清秀風景的真實寫照。站在山頂,可見古木參天,濃郁蔽日,奇花異草,幽香襲人,清風送爽,鳥鳴谷應,令人心曠神怡。若春和景明,晴空萬里,藍天白云,綠海揚波,紅墻黃瓦,金碧輝煌,叫人眼花繚亂。極目遠眺,可見華安津澧;俯視澧江,青山碧流在目,山巒重重,遠出昆侖;遇細雨紛紛,云纏霧繞,群峰古寺,若隱若現(xiàn),真乃風光無限,晃若仙境。
從常德乘班車至石門,石門縣內(nèi)10分鐘即有一趟石門環(huán)城中巴客車往返夾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