重要意義
該王陵規(guī)模宏大,形制獨特,葬俗充分顯示了越國王陵制度的特點。印山越國王陵是迄今為止經(jīng)正式發(fā)掘并被確認的第一座越王陵,是越文化考古的重大發(fā)現(xiàn),對深入了解越國埋葬制度,推動越文化研究具有重要意義。
發(fā)現(xiàn)歷程
村名由來
“北有秦宮,南有印山”——(1998年全國十大考古新發(fā)現(xiàn))——沉睡地下2500年之久的印山越國王陵重見天日——浙江省紹興市紹興縣蘭亭鎮(zhèn)里木柵村和紹興縣林場交界處,有一座特殊的小山,東西長約300米,南北寬300米,高約24米,因其平面略似方形,里面高聳似印,俗稱“印山”,它四周為溝河所圍,系修筑土墩時挖土所致。史書記載,古時這一帶森林茂密,系伐木場地,越國被吳國打敗后,越國許多士兵在這里砍伐木頭進貢給吳國,這些砍伐木頭的人,當時被人稱為“木客”,因而印山在早期也叫“木客山”。有關專家認為,由于越語“木客”與“木柵”發(fā)音較近,這就是木柵村名的由來。
文物價值
在這里木柵村印山上,一座沉睡于地下約2500年(據(jù)“碳十四”的科學測定)的“木客大?!奔丛絿趿?,經(jīng)過浙江省文物考古研究所和紹興縣文物保護管理所近兩年時間的發(fā)掘,現(xiàn)已重見天日。
對構建印山越王陵木槨的巨大方木,有專家斷言,其樹齡都在千年以上。這使人不難想象,兩千多年以前,紹興的土地上曾有過大片郁郁蔥蔥的原始森林,同樣在這塊土地上,2500年前的春秋時期,也產(chǎn)生了一位杰出的君王——勾踐,他不但建都紹興,還在吳越爭霸的拉鋸戰(zhàn)中,轟轟烈烈地演繹了滅吳強國,爭霸中原的壯烈一幕。他的臥薪嘗膽,報仇雪恨的故事,成為民族發(fā)憤圖強的精神榜樣。
印山王陵其建筑規(guī)模之大,結構之合理,形制之獨特,氣勢之宏偉,保存之完好,舉世罕見。對它的搶救性發(fā)掘,再現(xiàn)了2500多年前燦爛的古越文化。國內(nèi)文物權威人士認定,印山越國王陵的文物價值完全可以與秦王陵相媲美。故有“北有秦宮,南有印山”之美譽。這八個字充分概括了印山越國王陵極高的文物價值。
王陵特征
據(jù)《越絕書》記載,“木客大冢者,勾踐父允常冢也”。木客大冢重見天日,從全國各地趕來的專家們驚呆了。木客大冢離我們已有2500多年的歲月,然而大冢的木質(zhì)結構保存得如此完好,這實在是一個奇跡。
整座王陵,穿過寬大的長墓道,沿著木梯下到墓室,只見墓室分前、中、后三室,室與室之間有臺階相隔,墓室內(nèi)均用巨大的長方木構筑,每根木枋的四周都涂有油漆。底面用長方木橫向平鋪,在底面兩邊用長方木互相斜撐,形制是三角形木槨,木槨的木頭,直徑80多厘米,頂部壓蓋硬木板,墓室規(guī)模巨大,長30多米,底寬近5米,高度4米多。墓穴中室還鋪了一層編織物,中央停放一大型木棺,棺長6.10米,寬1.10米,內(nèi)高0.40米,采用獨木雕鑿而成,(用整段樹身鏤空分為兩片的木棺)棺內(nèi)外及墓室內(nèi)的長方木均用三面髹漆,局部地方至今漆面如鏡,令人嘆為觀止。
越國王陵,不但規(guī)模浩大,而且在填筑和防腐措施上也十分科學和講究,墓室上首包有約140多層樹皮,20多厘米硬的樹皮外再填筑著1米左右厚的木炭層,然后,整個幕坑用大量青膠泥填筑。據(jù)介紹,墓室坑底還鋪墊著一層1.65米厚的木炭。而墓坑之上,在發(fā)掘之前是一個長70米,寬35米,高10米的橢圓形封土墩。正是這些層層“屏障”,才使這座獨木巨棺歷時約2500年基本完整地保留下來。
該墓穴坑深達20多米,一層一層的夯層,夯窩十分明顯,從土頂?shù)侥沟?,高達30米,這樣的結構,在我國正是首次發(fā)現(xiàn)。只有國王和皇帝墓葬時才能使用的隍壕,在木客大冢四周也完好地保存著。印山的四個角上,現(xiàn)今都還有清水環(huán)繞。據(jù)考古學家們說,像印山這般保持得如此完好的隍壕,實為罕見。
出土文物
木客大冢雖然曾經(jīng)被盜,部分木構件受到些損壞,但整體保存完好,局部髹漆仍烏黑發(fā)亮。大墓里出土文物40多件,如:玉器、玉劍、石器、漆器、青銅器,其中有挖巖石的青銅工具、夯土木質(zhì)工具,(從這兩件工具看,在當時生產(chǎn)力十分低下的條件下,建造這樣規(guī)模的陵墓,起碼得花十幾年時間)等,件件都是無價之寶。特別是長6米多,直徑1米多的獨木棺,為整根樹木刻出,亦如獨木之舟,可謂寶中之寶。清理墓室時僅發(fā)現(xiàn)上述遺物40余件,而越王允常的遺體和隨葬品究竟是被歷次盜墓者洗劫一空,還是另有原因,令人遐想不已。據(jù)傳獨木棺是春秋戰(zhàn)國時較多使用的葬具。但像木客大冢中這么大的獨木棺,卻曾未聽說過。
專家們認為,其實整個大墓就是一件極其珍貴、極具價值的文物,它不僅是古越2500年歷史的見證,也是中華民族智慧的一個結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