到云翠山去游玩,原來有石砌盤路通到南天觀。2000年春,洪范池鎮(zhèn)政府投資100多萬元,修成了1700多米長的環(huán)山公路,直通南天觀。
南天觀建于云翠山北側(cè)一環(huán)形山腰處。因道教全真派創(chuàng)始人邱處機(號長春)曾修煉于此,其弟子在此筑觀,名為南天觀。當時是全國聞名的四大觀(北京白云觀、濟南長春觀、鄒城嶧山長青觀、洪范南天觀)之一。此觀創(chuàng)建于元至大四年(1311年),明隆慶年間重修。主要建筑有玉皇閣、蓬萊仙院、憑虛閣、長春閣、真武觀、三真觀、戲樓、看臺等。
南天觀建筑群占地約3600平方米,主建筑分四個院落,成“田”字形結(jié)構(gòu)。西半部玉皇閣及蓬萊仙院、長春閣南北相望。東半部三真觀與真武觀前后相連。玉皇閣坐南朝北,東西3間,拱門方窗。內(nèi)設(shè)玉皇大帝塑像。玉皇閣北10米即是蓬萊仙院。院內(nèi)主建筑為長春閣,二層,坐北朝南。閣底層南北正中各設(shè)一門,南通蓬萊仙院,北通戲樓看臺。
玉皇閣與蓬萊仙院南北相望,南院比北院高約3米。這段石崖全用塊石砌起。在這段石崖中間有一拱形石洞,便是來復(fù)泉回陽洞,又稱長春洞。洞坐南朝北,洞南半部中央有兩泉池,即日月泉。月泉在南,日泉在北,兩泉相鄰而不相連,月泉用一塊新月形中空石板覆蓋,日泉用一塊中為圓洞的石板覆蓋,故得名。
東側(cè)的三真觀與真武觀規(guī)模大體與西側(cè)相似。
南天觀的院落內(nèi)有元、明、清時期所立石碑10余通,多記述著云翠山的風光和南天觀的興衰。其中記曰:“云翠山林壑優(yōu)美,望之如翠,碧樹沉陰,懸崖參差而羅列,峻嶺環(huán)匝而縈回?!痹谟^的西側(cè)有建于元至元四年(1267年)“云翠山南天觀”石碑1通,碑高2.4米,寬1.2米,龜趺龍首。此碑系翰林院承旨李謙撰文,文字和雕刻都十分精美。東側(cè)有建于明萬歷二十一年(1593年)的“云翠山天柱觀新建玉皇閣記”碑,碑高2.4米,寬1米,龜趺龍首。此碑由于慎行撰文,孟一脈篆額,喬學(xué)詩書丹。因三人都是同朝進士,因此又叫“三進士碑”。
出南天觀,沿著密林中的山路南行約1公里余,透過樹陰,即可見天柱峰,肅立相迎。天柱峰北側(cè)為筆架峰。所謂筆架峰,乃是三座石壁并立,邊高中低,形似筆架得名。
天柱峰,海拔474.9米。山頂立一陡巖,長500余米,高30米,懸崖陡峭,真可謂“削成四方,壁立萬仞”。又因它方形似印,又名“印峰”。當?shù)厝艘娝衩耖g盛油的竹簍,又稱為“油簍寨”。明朝東閣大學(xué)士于慎行題名為“天柱峰”,乃擎天一柱之意。從遠處看,似茫茫云海中聳立著頂天立地的石柱。在峰北面懸崖上,可看到于慎行書丹的“天柱峰”三個大字,每字一米見方,渾厚豪放。于慎行贊此峰:“攀蘿直上翠微巔,峻削孤峰斗際懸。標掛六龍回白日,勢成一柱倚青天。云窗曉滴丹臺雨,鳥道晴飛紫閣煙。岱岳群峰如萬馬,西來云氣總相連”。
到天柱峰頂只有一處可上下。這個通道是一條天然的石縫,位于山峰西側(cè),石縫兩邊鑿有磴臺,供人攀登而上。石縫下部外露,上行10余米后進入內(nèi)部,形同豎井。從豎井中攀出,如重見青天,眼界頓時開闊。峰頂是一南北狹長的山脊,東西寬約10米,南北長約100米,峰頂上有光滑平整的方石,有怪石相疊形狀不一的石城,有簡陋的石屋。站在峰頂遠望:黃河如帶,湖(東平湖)水如鏡。近處大寨山、子陵寨峰巒起伏相連。綠樹遍山滴翠,蔥綠的田野如大海的波濤,梯田如畫。
在天柱峰巨巖西側(cè)還發(fā)現(xiàn)有北朝時期的摩崖石刻“大空王佛”四個大字和其他小字。在天柱峰南1500米處,便見子陵寨。子陵即東漢的嚴子陵?!掇o海》記載,“嚴光,字子陵,會稽余姚人,少曾與光武帝劉秀同游學(xué)。秀稱帝后,光變姓名隱居。劉秀派人采訪,征召到京,授諫祿大夫。不受,退隱”。相傳嚴子陵隱居云翠山南端,故名子陵寨。子陵寨高出周圍山坡16米,僅有東南門一處可上下,寨頂約近萬平方米。頂上名勝頗多,可數(shù)的有山神廟、奶奶廟等,還有許多頗為古老的石屋,宛如一座座小別墅,十分古樸雅致。傳嚴子陵死后葬此,子陵墓就在子陵寨內(nèi)。子陵寨西側(cè),突兀的山崖酷似一位面目清晰、須眉皆備的老人??淌谄疥幑灿形逄?,分別刻于云翠山、天池山、黑山、小山子。二洪頂山崖上,是山東繼發(fā)現(xiàn)泰安、鄒縣、汶上等八處北朝刻經(jīng)后第九處摩崖刻石。
刻石規(guī)模較大,內(nèi)容較豐富的當屬舊縣屯村鋪二洪頂刻經(jīng)。該刻經(jīng)分別刻在茅峪泉南北兩崖壁上,總體面積近600平方米,北齊僧人安道一所書。其中有《金鋼經(jīng)》、《般若經(jīng)》等5篇,頌文3篇。佛題名23處,蟠螭龜蚨線刻碑一處。總近千字,有損。有安道一題名的“大空王佛”四字通高11.3米,佛字高達4.25米。是甲骨文誕生以來漢字至此中真正的“大字鼻祖,擘巢之最”,最小的字只5厘米。
經(jīng)文內(nèi)容主要反映了佛僧的“不生不滅”,“不來不去”,“無名無相”等“性空觀”。而“大空王佛”,“大山巖佛”,“安樂佛”等主要反映書者安道一尊空為王,蔑視權(quán)貴,以山為佛,以安為樂的佛教觀,是對佛教“安心禪”的領(lǐng)悟。
此處刻經(jīng)確切紀年為大齊河清三年(564年),為北齊武成帝高湛紀年。它是山東乃至我國較早的刻經(jīng)紀年。有安道一題名三處。
該刻經(jīng)更珍貴的是它的書法價值。書體是隸篆草皆有,典型的書寫風格是隸中帶楷、楷中帶隸,這是我國文字進化從隸到楷的重要特征,突出的表現(xiàn)出隸的拙樸遒勁,楷的工整嚴謹。“大空王佛”等又有用筆縱情豪放,氣勢磅礴之風格。
此處刻經(jīng)發(fā)現(xiàn)于1989年夏天,上報上級各文物部門。1995年報道后,引起國內(nèi)外專家學(xué)者前來觀瞻,并被編入《中國古代書畫全集》。
洪范云翠山天柱峰西,刻“大空王佛”四字,字高2.1米左右,寬50多厘米。旁題“比丘尼,安道一,崇業(yè)禪”等。天池山西崖刻有“大空王佛”四字,字高2.1米左右,寬65厘米,并刻有“大山巖佛”,“崇業(yè)禪”等。黑山東峭壁上刻“大空王佛”,字已模糊不清。小山子平緩的巖面上刻有“大空王佛”,長兩米多,寬約20厘米。并有“僧安一,程伯仁,僧太,口口年”等題記。
此幾處刻石,前三處刻字雖比二洪頂小的多,但書法風格大致相近。
佛教自漢時傳入中國后,到南北朝達到較好的程度,而北魏太武帝和北周武帝卻不信佛并毀佛,這就是歷史上出名的“二武滅佛法”。竹卷多毀,此后,僧眾們?yōu)榉涝倨茐?,認為“縑竹易銷,皮紙易焚,刻在高山,永留不滅”,這就是此時全國出現(xiàn)的規(guī)模不等的摩崖刻經(jīng)。安道一就是當時我國主要刻經(jīng)書法大家。他雖佛史無記,但他西至河南、河北,東至山東東部都有他的刻經(jīng)。平陰五山刻石發(fā)現(xiàn)較晚,它填補了史學(xué)家們認為西起河北響堂山、東到山東泰山、嶧山等的中軸線上,中間無刻經(jīng)的空白。
平陰五山的北朝刻經(jīng),是在中國刻經(jīng)中紀年較早,安道一題名較多的刻經(jīng)。它不僅是我國古代書法藝術(shù)的珍品,而且對中國文字進化有重要研究價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