滇藏玉蘭(Yulania campbellii (Hook. f. & Thomson) D. L. Fu)是木蘭科、玉蘭屬落葉大喬木,高可達30米,樹皮灰褐色,葉片紙質,深綠色,橢圓形、長圓狀卵形、或寬倒卵形,上面深綠色,下面灰綠色,葉柄基部具短小的托葉痕。花大,稍芳香,先葉開放;花蕾卵圓形,花梗粗壯,無毛或稍被柔毛;花被片深紅色或粉紅色,或有時白色,倒卵狀匙形或長圓狀卵形,花絲紫紅色;雌蕊綠色,柱頭紅色。聚合果圓柱形,蓇葖緊貼,質薄,果梗粗壯,種子心形,側扁,去種皮的種子白色,3-5月開花,6-7月結果。
分布于不丹、中國、印度、緬甸、尼泊爾。生于海拔2500-3500米山地針闊混交林或闊葉落葉林中。
花大美麗,早為歐美園藝界所贊賞,為世界稀有的珍貴樹種??捎米髂静窈湍静?,用于鋪木板和制作茶盒。
滇藏玉蘭對生存條件要求極為苛刻,適生環(huán)境為海拔2500-3500米山地針闊混交林或闊葉落葉林中。在尼泊爾東部,海拔2500米以上的落葉林以藏南槭(Acer campbellii Hook. f. & Thomson ex Hiern)和滇藏玉蘭為主。
分布于不丹、中國(西藏、云南、四川)、印度(阿薩姆邦、錫金)、緬甸、尼泊爾。在中國云南,分布于維西、瑞麗;在中國西藏,分布于聶拉木縣、定結縣、錯那縣。
落葉大喬木,高達30米,樹皮灰褐色,嫩枝黃綠色,老枝紅褐色,無毛。葉紙質,深綠色,橢圓形、長圓狀卵形、或寬倒卵形,長10-23(-33)厘米,寬4.5-10(-14)厘米,先端急尖或短漸尖,摹部圓或闊楔形,通常不等側,上面深綠色,無毛,下面灰綠色,被白色平伏柔毛;中脈及側脈被平伏長絹毛;側脈每邊12-16條,葉柄長1-5厘米,被展開柔毛,基部具短小的托葉痕。
花大,稍芳香,徑15-25(-35)厘米,先葉開放;花蕾卵圓形,長約2.5厘米,被淡黃色絹毛;花梗粗壯,長約2厘米,無毛或稍被柔毛;花被片12-16,深紅色或粉紅色,或有時白色,倒卵狀匙形或長圓狀卵形,長6-14厘米,寬4-6厘米,基部漸狹成爪。外輪3片平展,或外反折向下垂,最內輪直立,靠合,寬卵形或近圓形,長8-10厘米,寬4-6厘米,圍著雌雄蕊群;雄蕊長1-3厘米,花絲紫紅色;雌蕊群長2-3厘米,綠色,柱頭紅色。聚合果紫紅色,轉褐色,初直立,后下垂,圓柱形,長11-20厘米,直徑2.5-3厘米;蓇葖緊貼,質薄,沿背縫線開裂成兩瓣;果梗粗壯,直徑1-1.5厘米,無毛;種子心形,側扁,高1-1.2厘米,寬0.8-1厘米,去種皮的種子白色,腹面稍凹,頂端孔大,不凹入,基部具銳尖?;ㄆ?-5月,果期6-7月。
滇藏玉蘭的果實大多9月-10月成熟,成熟后應及時采收,采下后的果實攤于通風的室內,厚約20厘米,每天翻動1-2次,讓其種子后熟2-3天后,再置于日光下晾曬,使果實裂開取出種子,將取出的種子在室內攤晾2-3天,厚約10厘米,并每天翻動2-3次,嚴防發(fā)熱,待外種皮變黑或變軟時,置清水中浸泡24小時,搓揉除去外種皮,將得到的凈種在室內通風陰涼處陰干種子表面的水分,并用800倍多菌靈水溶液均勻噴于種子上滅菌,以防霉變,隨后晾曬1-2天后進行沙藏。
貯種用的沙子為潔凈河沙,以中、細沙為好,過米篩,注意不能用過細的浮沙,易爛種。沙子的濕度以“手握稍成團,手松即散開”為好。然后,在地面上墊一層5厘米厚的河沙,將3份河沙與1份種子充分拌勻后堆放于5厘米厚的河沙上面,累計堆放高度不超過30厘米,超過30厘米時,要每隔30厘米豎一個緩氣草把或小捆竹片,以利通氣;表層覆蓋5厘米的純沙,四周用木板或磚頭圍起來。以后經常檢查,發(fā)現(xiàn)沙子太干時,按上述方法加水拌勻,重新貯藏。如沒有河沙,也可用鋸末代替,濕度以手感帶潤即可,但貯種厚度以不超過15厘米為宜。
播種前1個半月,清理育苗地,除去雜草和石礫,深挖翻土35厘米左右,經過一段時間的暴曬和風化后,把土壤耙碎,土粒直徑≤1厘米。由于冬春季節(jié),雨量較少,應作低床,略低于步道3-5厘米,床寬1.2-1.3米,步道寬40厘米。苗床整地后施底肥5千克/平方米(腐熟的有機肥),并對土壤消毒,用1500-2000倍的敵殺死或甲胺磷0.067%的溶液和多菌靈噴灑苗床,可防治小地老虎害蟲和根腐病、莖腐病、葉枯病、灰斑病等的發(fā)生。
滇藏玉蘭可晚冬、早春育苗。為便于除草、起苗管理,采用條播,按行距15厘米開溝,溝寬5厘米,溝深4厘米,用細孔噴壺把溝面澆濕,然后將種子均勻點播溝中,種子與種子之間的距離為4-5厘米,蓋土厚度2厘米,接著用松針覆蓋苗床,以不見土壤為宜,澆水時通過松針濾水不易沖開蓋土使種子裸露。為防止低溫、霜凍,可用竹桿搭建弓形塑料拱棚,以利保溫保濕。
播種當日必須澆透水,以后只要保持苗床濕潤即可,不可過干或過濕,澆水時間以早晚為宜。播種后40-50天,幼苗大量出土,應逐次揭去覆蓋在苗床上的松針。待幼苗出齊后,即可全部揭去松針覆蓋物,注意不要損傷幼苗。另外,隨著氣溫轉暖,棚內溫度升至30℃時,應把塑料棚膜換成遮蔭網。播種4個月左右應揭除遮蔭網進行煉苗,以適應外界環(huán)境條件,提高苗木木質化程度。
用腐殖土70%,粘土20%,火土10%混合,另加2%過磷酸鈣,撒入少量的復合肥充分拌勻作為營養(yǎng)土。營養(yǎng)袋規(guī)格為15厘米×18厘米,裝袋后帶狀擺放整齊,帶寬1.5米,每行10袋,長度視苗圃地而定,步道寬度40厘米,步道高于營養(yǎng)袋口3厘米左右,利于保濕。
經過煉苗后的幼苗,即可移入營養(yǎng)袋中進行培育。起苗前2小時應先澆透水,起苗時應盡可能做到不要損傷幼苗的頂芽、皮層,保持根系的完整,在移裝袋時隨取隨裝,并保證不窩根。幼苗移植上袋后要加強水肥和除草管理。40天后開始施肥,肥料以三元復合肥、尿素為主,采用薄施、多次施肥的方法進行施肥,及時除草,每次每袋施三元復合肥2-3粒,每月1次,中途切換成尿素1-2次,同樣薄施3-4粒,埋在距苗木根部3厘米處的土中,根據天氣進行及時澆水,促進苗木生長。幼苗期要每隔10天左右用1:1:1多菌靈液噴1次,用1500倍-2000倍的敵殺死或甲胺磷0.067%的溶液噴灑1次。
當幼苗在營養(yǎng)袋內生長近1年后,平均高度已達50厘米左右,苗木根已穿袋或接近穿袋,此時要進行株行距調整,換成30厘米×30厘米規(guī)格的大營養(yǎng)袋繼續(xù)培育。此時應重新整地開溝,溝深55厘米,寬50厘米,將溝內土粒耙碎,使土粒直徑小于2.5厘米,就地裝入大規(guī)格營養(yǎng)袋中。鏟平溝底,把大營養(yǎng)袋平放溝中,嚴實飽滿地將細土裝至袋口的2/3,用剪刀去掉小袋苗塑料袋,連苗帶土球置于大袋正中,袋與袋間的空隙也要用細土填實,齊平地面即可,以利于保水。
合理密植是培育優(yōu)質苗木的基本條件,密度過大,苗木生長空間小,通風透光性差,不利于苗木正常生長,所培育的苗木高粗生長比例失調,個體差異大,商品價值低。密度過小,單位面積上的苗木產量低,不能有效利用土地資源。株行距應為1.2米×1.2米,當相鄰植株的枝條相接時,應再次調整株行距,隔株移植。
移植到大營養(yǎng)袋中的苗木,其根系未被損傷,保持土壤濕潤即可。隨著苗木的逐漸長大,需要大量補充養(yǎng)分。第1年每40天施1次肥,采取薄施,每次20克三元復合肥,距苗木中心位置5厘米處的圓周上不同位置,竹簽撬開土壤,放入肥料,細土覆蓋,深度以不見肥料為宜;第2、3年,施肥方法同上,施肥量在頭年的基礎上每次增加50%,即第2年每次施30克,第3年每次施45克。
通常滇藏玉蘭不需要修枝,但對枯枝、弱枝、頂枝和病枝要進行修剪。修剪時間為秋末至次年初春前,1年1次,此間樹體蒸騰小,對苗木生長影響不大。枝剪要鋒利,保持切口平滑,修枝后在樹冠下及修剪口周圍容易萌發(fā)小枝條,應及時清除,以減少樹木養(yǎng)分消耗。修枝高度為樹高的1/3,修剪后的冠高比為2:3。修枝工作要與病蟲害防治相結合,病害枝和有蟲癭的枝條要徹底剪除,并集中銷毀。
出圃前澆透水后,隔3-5天起苗。起苗時從苗畦一端按順序出圃,注意保持袋體完整,防止散袋,損傷苗木根系。若苗木銷售到外地,要對苗木進行檢疫,填寫苗木產地標簽,隨苗木同行。在運苗中應保護好苗木不受損傷,要做好苗木保鮮、遮蔭、保濕、防止風吹和暴曬工作。
花大美麗,早為歐美園藝界所贊賞,為世界稀有的珍貴樹種??捎米髂静窈湍静?,用于鋪木板和制作茶盒。
列入《世界自然保護聯(lián)盟瀕危物種紅色名錄》(IUCN 2007年 ver 3.1)——無危(LC)。
列入《中國高等植物受威脅物種名錄》(2017年)——易危(VU)。
列入《中國生物多樣性紅色名錄—高等植物卷(2020)》——易危(VU)。
2023年12月15日,入選《云南省第一批省級重點保護野生植物名錄》。
由于砍伐木柴和木材,該物種已大幅減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