鈐印:鮮于(朱文)、鐵蕉仙官(白文)
工筆設色荊棘、竹葉、雀鳥圖。荊棘、竹葉左下橫出,一只雀鳥停在棘枝上,占據(jù)畫面的中心偏右方,上部留白。整體構圖疏密有致。棘刺尖銳鋒利,雙鉤淡墨渲染。竹葉雙鉤填彩,葉片脈絡清晰可見。棘枝和竹枝前后交錯,顆顆紅果穿插期間,鮮艷欲滴。作為竹叢雀鳥圖的主角,一只白肚雀鳥停在棘枝上,正昏昏欲睡,眼睛半閉,頭部埋在翅里。白色線條勾畫而成的白肚鼓鼓地凸現(xiàn)出來,給人一種柔軟、毛絨絨的感覺,與堅挺的粗毛管組成的翅膀形成質(zhì)感的反差。尾羽質(zhì)硬挺拔,帶有黑白相間的花紋。露在外面的紅色腳掌,起到了整只鳥的點睛作用。
宋代,由于皇室對繪畫的重視,畫院畫家的地位也得以提高,朝廷根據(jù)畫家的水平,授予不同的官職。宋徽宗特別注重寫生,要求畫院的畫師們經(jīng)常觀察花鳥蟲草在不同情況下的不同狀態(tài)。據(jù)史書記載,有一次宋徽宗帶著一群畫師,讓他們畫孔雀升墩的情景,畫師們畫好后,宋徽宗認為都畫得很好,但都畫錯了。畫師們感到很疑惑,宋徽宗說,孔雀升墩,先抬左腳,你們卻都畫成抬右腳。畫師們帶著疑問,仔細觀察孔雀升墩的情形,果然如宋徽宗所說,先抬左腳。
宋代也是團扇流行的高峰時期,山水小景、花鳥蟲草、人物庭院都是團扇裝飾的主要題材。凡畫務求精工細描,形象追求生動逼真,畫風富麗典雅,富有裝飾意趣。其功能和價值,遠遠超越了團扇面本身的功能,逐漸向具有欣賞性、藝術性的純藝術品方向發(fā)展,成為展示繪畫藝術的一種載體、文人墨客競相把玩的藝術鑒賞品。宋代的團扇繪畫,也因此成為宮廷繪畫的一種表現(xiàn)形式,尤其是在南宋。根據(jù)留存下來的這些團扇繪畫作品,既有名家所繪,也有很多無款的作品。
本件作品構圖規(guī)整,技法嫻熟老練,敷色濃而不俗,代表了南宋時期工筆花鳥畫的水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