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月晦日贈劉評事》是唐代詩人賈島的詩作。此詩描寫了詩人愛春、惜春的心情。開頭二句說明春日已盡,詩人不忍送春歸去;結(jié)末二句反映了詩人對春天的愛惜和對春天將逝的不舍之情,說明了春光對于苦吟詩人而言非常難得。全詩語言樸素、明暢、自然,感時抒懷,高昂樂觀,在眾多的唐人惜春之作中特別引人注目,顯示了詩人高超的遣詞造句之技巧。
三月晦日贈劉評事⑴
三月正當三十日⑵,風光別我苦吟身⑶。
與君今夜不須睡⑷,未到曉鐘猶是春⑸。
⑴晦日:夏歷每月的最后一天。一作“三十日”。評事:官名,掌管平?jīng)Q刑獄之事,屬大理寺。
⑵正:一作“更”。三十日:即晦日。
⑶風光:即春光,風景,春色。風,一作“春”??嘁魃恚嚎嗫嘁髟姷娜恕?嘁鳎磸鸵髟?,苦心推敲。言做詩極為認真。作者與孟郊,人稱“苦吟詩人”。此處是作者自稱。
⑷君:指春光。不須:不用;不必。睡:一作“寢”。
⑸曉鐘猶是春:一作“五更還是春”。曉鐘,報曉的鐘聲。
今天是三月三十日,是三月的最后一天,春天美麗的風光就有離開我這位苦吟詩人了。
我和你今夜不用睡覺了,在晨鐘響動之前,總算還是春天吧。
這是因季節(jié)轉(zhuǎn)換惋惜春光難留而創(chuàng)作并贈予友人的一首詩。據(jù)題意可知,此詩作于夏歷三月三十日,而具體創(chuàng)作年份難以確證。
賈島(779—843),唐代詩人。字閬仙,一作浪仙。范陽(今河北涿縣)人。初落拓為僧,名無本,后還俗,屢舉進士不第。曾任長江(今四川蓬溪)主簿,人稱賈長江。其詩喜寫荒涼枯寂之境,頗多寒苦之辭。以五律見長,注意詞句錘煉,刻苦求工。與孟郊齊名,有“郊寒島瘦”之稱。有《長江集》。
賈島是唐代的著名的苦吟詩人,長于五言律詩,集中五言律詩也最多。不過除了一些佳句以外,他寫得好的律詩并不多。倒是他的一些絕句,無意求工,寫得自然、樸素,別有情致。這首詩便是其中一首較優(yōu)秀的作品。
這是一首抒寫送春的七言絕句。這首詩極力抒寫的是“苦吟”詩人不忍送春歸去,但也無計可留,只有長坐不睡,與那即將逝去的春天共守殘夜,哪怕是一剎那時光,也是值是珍惜的。
首句“三月正當三十日”,點明三月晦日,表達春天即將逝去。三月本是春天的最后一個月,三十日又是這個月的最后一天,詩人此刻把春天的離去精確到了最后一天,讓人感到新奇而又自然。次句“風光別我苦吟身”,意思是說:春光雖然別我而逝,但我這個苦吟詩的人,怎忍別春。不說送春,而說“風光別我”,是虛寫“送”字。這句用的是擬人手法,顯得很自然而有情味。
“與君今夜不須睡,未到曉鐘猶是春?!鼻熬鋵懥嗽娙伺c友人愿一夜不眠不寐,后句則寫了這樣做的目的,僅僅只是守住最后的一線春光。前兩句把春天精確到最后一天,這里卻精確到了最好一刻。末二句說雖然已到春盡之期,無計可以留春,但只要晨鐘未動,明朝之夏未來,仍然還是春天。因此,當這最后一夜之時,愿與友人不睡,共同苦吟飲酒,以表送別之情,這樣也還是能夠很好地享受這最后一夜的春光?!蔼q是春”三字,可如宋蘇軾所說的“春宵一刻值千金”(《春宵》)了。
這首詩頗有古詩的“何不秉燭游”的意思。但二者旨趣并不相同。古詩的作者秉燭夜游,是由于感嘆人生短暫,韶華易逝,應(yīng)及時行樂;這首詩的作者良夜不眠,則是為了流連春光,愛惜韶華,并無傷感之情,作者只意在珍惜時光,刻苦吟詩,這就從惜別春光中,引出了“鍥而不舍”的精神。
明·王世貞《藝苑卮言》:賈島“三月正當三十日”,與顧況“野人自愛山中宿”同一法,以拙起喚出巧意,結(jié)語俱堪諷詠。
明·陸時雍《唐詩鏡》:中唐巧境。
明·顧璘《批點唐音》:卻是晚唐。島亦自知吟苦,蓋才澀故也。
清·何焯《唐三體詩評》:只是秉燭游耳,然后人送春詩更道不到此,正是善學摩詰《渭城》者。
清·岳端《寒瘦集》:第一句破題,第二句承題;三四惜春,即是作詩本意。中間用“共君”二字,“劉評事”才不落空。
清·黃叔燦《唐詩箋注》:用意良苦,筆亦刻摯。
近代·王闿運《王闿運手批唐詩選》:加倍寫春之意。究竟有何好處(首二句下)?
現(xiàn)代·沈祖棻《唐人七絕詩淺釋》:首演春日已盡。次言春光雖好,亦僅供我苦吟,況又別我而去耶?所言已到盡頭,故后半一轉(zhuǎn),謂雖已至春盡之期,然最后一宵猶未過去,共君不睡,尚能消受之也。“猶是春”三字,可謂一刻千金,一字千金矣。流連光景,愛惜韶華,纏綿之情,而出以險仄之筆,包括多少執(zhí)著癡頑在內(nèi)。