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書旨在為認識里爾克的神學思想提供最基本的文獻:除《杜伊諾哀歌》和《致奧爾弗斯的十四行詩》外,勒塞的“里爾克的宗教觀”提供了對里爾克神學思想的一個全面的、批判性的分析,文中還包含一些里爾克日記和書信中的有關(guān)宗教思想的重要材料;此文宜作導(dǎo)論研讀。瓜爾迪尼的“‘天使’與人”系他解讀《哀歌》一書中的第二章,“天使”概念是里爾克神學思想中的一個決定性要素,瓜爾迪尼的分析有助于對里爾克神學思想的深入理解。
里爾克與葉芝、艾略特被譽為歐洲現(xiàn)代最偉大的三位詩人。他性情柔弱,精神卻最充溢,堪稱純粹意義上的詩人。他的詩上接浪漫派的傳統(tǒng),下開現(xiàn)代派之先河,語言的創(chuàng)意和思想的深蘊,都達到了迄今未被后世詩人企及的境地。本書選譯了詩人各個時期的佳作,尤以國內(nèi)譯介較少的晚期遺篇為重點。譯者酷愛里氏之詩,多年來力求譯出神形皆似的作品。
奧地利詩人里爾克(1875—1926)出生于布拉格。少年時期五年的軍校生活使他的肉體和精神都備受摧殘。他具有女性的氣質(zhì),極度敏感、柔弱,狂熱而憂郁。詩人二十歲離開故鄉(xiāng),從此開始一生的流浪、沉思和寫作。早期的詩主要抒發(fā)個人的感受,纖巧華麗。中期則以“客觀的描述”為藝術(shù)原則,偏重于寫實的“物詩”在語言風格上已自成一體。《杜伊諾哀歌》和《致奧爾弗斯的十四行詩》這兩部晚期代表作,是里爾克一生的經(jīng)驗和思辨的結(jié)晶,詩人從此對此在作出了獨特而深刻的闡釋,同時帶給人一種悲劇韻味的美感。
里爾克詩作的漢譯難度極大,以致里爾克雖在漢語文學界聲譽極高,《杜伊諾哀歌》和《致奧爾弗斯的十四行詩》的全譯本一直缺少。本書譯者四川外語學院德語系林克先生醉心研究里爾克經(jīng)年,譯此兩部詩作亦復(fù)數(shù)年,實為難得佳作(此兩部作品唯一的中文全譯收錄于著名德語文學翻譯家綠原先生翻譯的《里爾克詩選》中,由人民文學出版社出版)。
漢語學界對里爾克的研究尚相當貧乏,醉心里爾克詩文者甚群,然對其神學思想少有識者;漢語神學界則對之可謂聞所未聞。為有助于漢語文學界、學術(shù)界和神學界了解里爾克神學思想,亦為了給漢語文學界正方興未艾的基督教文學創(chuàng)作提供思想和語文資源,我選編了這個集子,書名為編者擬定。
賴內(nèi)·馬利亞·里爾克(Rainer Maria Rilke 1875~1926)奧地利詩人。奧地利著名詩人,著有詩集《生活與詩歌》(1894)、《祭神》(1896)、《夢幻》(1897)、《耶穌降臨節(jié)》(1898)、《圖象集》(1902)、《祈禱書》(1905)、《新詩集》(1907)、《新詩續(xù)集》(1908)、《杜伊諾哀歌》(1923)和《獻給奧爾甫斯的十四行詩》(1923)。
劉皓明。北京大學本科畢業(yè),獲法學學士。在美國印第安那大學布盧明頓學習比較文學,獲文學碩士學位。在耶魯大學讀比較文學,獲哲學碩士和哲學博士學位。讀研究院期間,曾多次到德國海德伯格、圖賓根、柏林等大學進修、研究。曾在衛(wèi)斯理學院、威斯里安大學?,F(xiàn)任教于瓦莎大學。長期在《讀書》上發(fā)表關(guān)于歐洲文學和哲學的文章,近來也有電影評論發(fā)表。其他翻譯作品包括《歌德爾、埃舍爾、巴赫:集異璧之大成》、賀拉修和赫爾德林詩作等。英文出版物包括伽達默爾研究論文,廢名、周作人研究論文等。
作者:(奧)里爾克著,林克譯
出版社:同濟大學出版社
出版時間:2009-10-1
開本:大32開
印次:1
紙張:膠版紙
ISBN:9787560841410
包裝:平裝所屬分類:圖書文學
定價:¥16.0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