單一淵源:源于鮮卑族,出自十六國至南北朝時期北魏直勤官爵,屬于以宗族爵位稱號為氏。矗氏,就是北魏王朝以后的直氏,出自北魏王朝中特定的直勤稱號。直勤,是北魏王朝時期的一種尊稱之號,時也記作“矗勤”。今有學者羅新專門研究并撰有“北魏直勤考”,但其仍忽略了“直勤”的另一稱謂“矗勤”,即專指北魏王朝的先祖神元帝拓拔·力微的后裔子孫,也就是北魏的宗室正支宗親,其“直勤”、“矗勤”皆取“王道正直,肇敏行成,恩斯勤斯”之高意?!爸薄?、“?!痹诠糯鸀橥蛔?,在漢朝末期、五胡十六國、南北朝的紛亂時期,“直”、“?!倍滞ㄓ?。拓跋·力微,公元174~277年,為三國時期至西晉朝初年的索頭部鮮卑族的領袖,公元220~277年在位,是南北朝時期北魏王朝歷代帝王的先祖。其父為前任首領拓跋·詰汾,其兄為十六國時期南涼國的先祖禿發(fā)·匹孤。
矗[矗、直,讀音作zhí(ㄓˊ),不可讀作chù(ㄔㄨˋ)]
在史籍《魏書·序記》中記載,拓拔·力微系拓跋·詰汾與天女所生,頗具神話色彩。拓跋·詰汾去世后,拓跋·力微繼其位,時在漢獻帝劉協(xié)建安二十五年(曹魏文帝曹丕黃初元年,公元220年)。繼位之初,拓跋部所屬的西部鮮卑內(nèi)亂,相互攻伐,部眾離散,因此拓跋·力微投靠“沒鹿回部”酋長竇賓。竇賓非常賞識拓跋·力微,欲分封國土之半予以拓跋·力微,但拓跋·力微不接受,竇賓因此便將女兒嫁給拓跋·力微。后來拓跋·力微又請求率領所部北居長川,十數(shù)年后,因治理有方,舊有部眾和其他鮮卑部眾都紛紛來歸附。曹魏齊王曹芳正始九年(吳景帝孫休太平三年,公元248年),沒鹿回部酋長竇賓去世,其子陰謀作亂,拓跋·力微殺之,吞并了其部眾。微妙的是,沒鹿回部各酋長首領皆服從拓跋·力微。史書記載,當時拓跋·力微的勢力“控弦上馬二十余萬”。曹魏高貴鄉(xiāng)公曹髦甘露三年(蜀漢后主劉禪延熙二十年,吳會稽王孫亮太平三年,公元258年),拓跋·力微南遷至盛樂(今內(nèi)蒙古和林格爾),召集諸部酋長,遠近莫不畏服。曹魏元帝曹奐甘露六年(蜀漢后主劉禪延熙二十三年,吳景帝孫休永安三年,公元261年),拓跋·力微派其子拓跋·沙漠汗入曹魏政權(quán)為質(zhì)子。
晉武帝司馬炎咸寧三年(吳末帝孫皓天紀元年,公元277年),因鮮卑部勢力坐大,西晉王朝的幽州刺史衛(wèi)瓘以計策挑撥鮮卑部內(nèi)亂,他有計謀地挑撥拓跋·力微、拓跋·沙漠汗的父子關系。衛(wèi)瓘收買了鮮卑拓拔部落的一些首領,然后散布謠言,說拓跋·沙漠汗受了曹魏的好處要謀權(quán),拓跋·力微因而聽信了這些酋長們的讒言,使得拓跋·沙漠汗被各部酋長聯(lián)合所殺。后來衛(wèi)瓘又設計使各部酋長紛紛離散,拓跋·力微因此憂愁而逝,據(jù)史書記載,其終年時高壽達一百零四歲。拓跋·力微逝世后,其子拓跋·悉鹿繼立。拓跋·力微在歷史上真正吞并和團結(jié)了鮮卑各部,并且由于他政令明閥,使鮮卑拓拔部勢力日漸強大,為鮮卑拓拔部的發(fā)展作出了不可磨滅的貢獻。到一百零九年后的東晉孝武帝司馬曜太元十一年(前秦苻登太初元年,北魏拓登國元年,公元386年),北魏道武帝拓跋·珪稱帝后,拓跋·力微被追謚為北魏神元皇帝,廟號為始祖,并賦予拓跋·力微的子嗣為“矗勤”(直勤)之號,以示尊敬。在整個北魏王朝統(tǒng)治時期,具有矗勤(直勤)身份的人物皆具有不同于其他宗親的特權(quán),其身份、地位均高人一等。到了北魏孝武帝元修永熙三年(梁武帝蕭衍中大通六年,東魏孝靜帝元善見天平元年,公元534年),在北魏王朝分裂覆滅之后,有“矗勤(直勤)”稱號的王室宗親為避殺戮和禍及,有改拓拔氏、元氏等為直氏者,繼而又改稱矗氏,在南北朝后期至隋、唐時期即已經(jīng)融入漢族。
其后,史籍中再無“直勤”之稱,但“矗勤”一詞以深刻蘊涵著“巍峨”、“勤奮”、“正直”之義而一直沿用至今,其矗氏與直氏同宗同源。
拓跋·力微。
矗氏是一個源出古鮮卑民族的古老姓氏,但在今中國大陸的姓氏排行榜上未列入百家姓前一千位,在臺灣省則沒有,多以洛陽、南海為郡望。
矗氏一族的分布并不廣泛,主要集中在東南沿海一帶,今廣東省的肇慶市懷集縣,廣西壯族自治區(qū)梧州市蒼梧縣等地,均有少量矗氏族人分布。
洛陽郡:以今河南洛陽城為中心的河洛地區(qū),歷史上被稱為“河南”,與“河東”、“河內(nèi)”相對應,是華夏民族最早的政治活動中心。自從有歷史記載以來,洛陽城一直是這一地區(qū)的政治中心。西周時期,周成王時周公營雒邑,此為成周城所在,是西周王朝的東都,直屬于周天子。東周時期,雒邑為首都,其余大體和西周時期相同。戰(zhàn)國時期,雒邑改稱雒陽。秦置三川郡,郡治雒陽,轄今三門峽市(除靈寶外)、洛陽市(欒川西部除外)、鞏義市、滎陽市、鄭州市區(qū)、中牟縣、原陽縣。西漢時期,此地區(qū)東部為東都洛陽為中心的河南郡,西部屬弘農(nóng)郡。從這一時期開始,“河南”正式成為行政區(qū)劃中的一個地理名詞,直到清朝。在這兩千多年的歷史里,“河南郡”、“河南尹”或者“河南府”一直特指此以洛陽為中心的地區(qū)。此時的河南郡,轄今偃師市、孟津縣、鞏義市、滎陽市、鄭州市區(qū)、中牟縣、新鄭縣、新密市、原陽縣、汝陽縣、伊川縣、汝州市。西部屬弘農(nóng)郡的有天的三門峽市全部、宜陽縣、新安縣、洛寧縣、嵩縣、欒川縣已經(jīng)現(xiàn)在南陽市和陜西省的部分地區(qū)。東漢時期,河洛地區(qū)的建制與西漢時期基本相同,只是河南郡改為河南尹,轄區(qū)不變。三國時期,屬曹魏。雒陽改稱洛陽行政建制基本上沿襲東漢。河南尹有所擴大,此時的河南尹包括今天的偃師市、孟津縣、鞏義市、滎陽市、鄭州市區(qū)、中牟縣、新鄭縣、新密市、原陽縣、汝陽縣、伊川縣、汝州市、登封市、禹州市、嵩縣。跟兩漢時期相比,多了登封、禹州、嵩縣。西晉時期,大體仍然沿襲兩漢舊制。不同之處在于,河南尹又改回河南郡,同時東部析置滎陽郡,包含今天的滎陽市、鄭州市區(qū)、中牟縣、新鄭市、新密市、原陽縣。同時河南尹向西有所擴展,包含了新安縣和宜陽縣東部。此時,河南郡包含的地區(qū)有偃師、孟津、鞏義、登封、汝州、伊川、汝陽、禹州、嵩縣、新安。東晉十六國時期,天下大亂,行政區(qū)劃已不可考。唯一可以肯定的是,河洛地區(qū)仍為以洛陽為中心的河南郡。附近的其他各郡基本沒有變化。北魏統(tǒng)一北方后,遷都洛陽,又改河南郡為河南尹。另置澠池郡,其他各郡無變化。但新設了很多縣。隋朝統(tǒng)一天下,復改河南尹為河南郡,以東都洛陽為中心。轄今偃師、孟津、鞏義、登封、伊川、嵩縣、宜陽、新安、澠池、陜縣等地。汝州、汝陽該屬襄城郡,郡治從襄城遷到汝州。唐朝區(qū)劃變化很大。河南郡改為都畿道河南府,仍以洛陽為中心。轄區(qū)比隋朝的河南郡有所擴大,加入了今禹州市、新密市、洛寧縣、濟源市、溫縣、孟州市。五代十國又是天下大亂,增設陜州、孟州(唐朝中后期設置),所以河南府的轄區(qū)很可能又回到隋朝河南郡的范圍。北宋時期河南府以西京洛陽為中心,轄今日鞏義、登封、澠池、偃師、孟津、伊川、新安、宜陽、洛寧、嵩縣南宋時期金國河南府轄區(qū)有所縮小,轄今日鞏義、登封、澠池、偃師、孟津、新安、宜陽大部、伊川小部分地區(qū)元朝設河南江北行省,從此以后,“河南”所指代的范圍不再限于河洛地區(qū)。不過以洛陽為中心的河南府一直存在到清朝末年,只是作為河南江北行省或者河南省的次級行政區(qū)。此時的河南府路向西擴展,收納了靈寶、陜縣、洛寧。其他方向不變。明朝河南府進一步擴大,又增加了盧氏、欒川、嵩縣、伊川大部清朝從河南府析置陜州,包括今天的陜縣、靈寶、盧氏,以及欒川一部分地區(qū)。民國元年(公元1912年),民國建立,廢河南府,設河洛道,道尹公置駐洛陽,轄洛陽、偃師等十九縣。民國十二年(公元1923年),河南省長公署遷于洛陽,洛陽成為河南省會。民國二十一年(公元1932),日寇進攻上海,國民黨政府定洛陽為行都,并一度遷洛辦公。民國二十八年(公元1939年)秋,河南省政府再次遷洛,洛陽第二次成為河南省會。民國三十七年(公元1948年),洛陽解放,析洛陽縣城區(qū)置市。洛陽市人民民主政府成立。1949年12月,洛陽市人民民主政府改稱洛陽市人民政府。1954年,洛陽市升格為河南省直轄市。1955年,洛陽縣撤銷,一部分并入洛陽市,其余部分劃入偃師、孟津等縣。1956年,建成洛陽市老城區(qū)、西工區(qū)和郊區(qū),次年成立瀍河區(qū)。1982年,經(jīng)國務院批準,新成立吉利區(qū)。1983年新安、孟津、偃師改隸洛陽市,洛陽所轄登封市劃歸鄭州市管轄。1986年,洛陽地區(qū)撤銷,洛寧、宜陽、嵩縣、欒川、汝陽、伊川改屬洛陽市。1993年,偃師縣改為偃師市。2000年6月,經(jīng)國務院批準,洛陽郊區(qū)更名為洛龍區(qū)。洛陽附近的各縣中,跟洛陽歷史聯(lián)系最密切的是偃師、孟津、鞏義、登封。其中偃師、孟津從周朝以來三千年如一日,從未改變。其次是鞏義,從周朝一直到新中國,也有三千多年。再次是登封,從三國時期到新中國,有一千七百多年。而其他的各縣(市)如新安、宜陽、伊川、澠池、汝州等則與洛陽時分時合,而欒川、盧氏、陜縣、禹州等隸屬洛陽的時間就更短了。另外,自從西晉置滎陽郡后,今天鄭州市大部地區(qū)就跟洛陽地區(qū)分道揚鑣。洛陽現(xiàn)轄偃師市、孟津、新安、洛寧、宜陽、伊川、嵩縣、欒川、汝陽等一市八縣和澗西、西工、老城、廛河、洛龍區(qū)、吉利、高新七個城市區(qū)。
南??ぃ呵厥蓟嗜?丁亥,公元前214年),秦朝置南???,其時轄境包括今廣州、韶州、潮州、惠州、肇慶、南雄諸府州及高州府北境、廣西舊平樂府東境、梧州府東南境皆其地,郡治在番禺,即今廣東省治。漢朝時期亦置南??び诖耍牼嘲ń駨V東滃江、大羅山以南、珠江三角洲及綏江流域以東一帶地區(qū)。。三國孫吳以后兼為廣州治。隋朝時期廢郡,后又復置。唐朝時期亦曾廢黜,不久又復置,又廢。宋朝時期,稱廣州為南海郡。元朝以后廢除。
洛陽堂:以望立堂。
南海堂:以望立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