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春山瑞松圖》是北宋書畫家米芾創(chuàng)作的一幅紙本設色畫,現(xiàn)藏于臺北故宮博物院。
《春山瑞松圖》描繪的是云煙涌動的山林景色,畫中山石樹木的造型秀稚溫和,山石以“米點皴”法畫出,清峻柔麗,使景物開闊、平靜而凄迷,顯示出春日潤濕而有生趣的意境。
《春山瑞松圖》描繪的是云煙涌動的山林景色。畫面上遠山聳立云端;近處古松數(shù)株隱顯于霧氣中,松下有亭,空無一人。山石樹木的造型秀雅溫和;松樹枝葉扶疏,筆法細致、嚴密。作品著重描摹山中浮動的云霧,通過云霧表現(xiàn)春山的濕潤、靜謐和松樹的挺拔。
畫面左上角有“米芾”二字款,為后人所加。
詩塘有宋高宗題詩。后有“太上皇帝之寶”、“御覽之寶”二璽。
鑒藏璽印有:五璽全、“御書房鑒藏寶”、“嘉慶御覽之寶”、“宣統(tǒng)御覽之寶”、“宣統(tǒng)鑒賞”、“無逸齋精鑒璽”。
收傳印記有:“興霞殿寶”、“殿寶”(半?。?、“玉堂柯氏九思私印”、“黃琳”,另半印不可識。
米芾的山水風格,一方面受董源山水畫“平淡天真”和“意趣高古”的影響,一方面源于對真山真水的深切感受。米芾長住江南,受江南煙雨山水的啟發(fā),創(chuàng)造了一種積墨點成山的山水畫技法,后世稱之為“米點皴”。用這種技法繪成的山水畫,稱為“米氏云山”。在《春山瑞松圖》中,山石、云的畫法都用米點皴。
但是,此畫無確鑿的依據(jù)證實為米芾所作,有可能為宋人仿作?!妒汅拧烦蹙?、《故宮書畫錄》卷五定為宋人作,《故宮書畫圖錄》(一)改定為米芾之作:“惟此畫顯為宋高宗以前之作(詩塘有宋高宗題詩)筆墨高超,米芾以前殆無人能為‘米家云山’而臻此境?!薄吨袊鴷嬭b賞辭典》作傳米芾手筆,但說:“不能確證為米芾所作,有可能為宋人仿作?!?/p>
《春山瑞松圖》描繪的是云霧掩映的山林景色,圖中自云滿谷,遠山聳立云端,近處古松數(shù)株隱顯于霧氣之中。而《春山瑞松圖》描寫的中心不是山峰林木,而是山中浮動的云霧。
該圖中作為遠景,是三組層疊的山峰,漂浮在一片云海之上,山間有云霧繚繞,一派澄靜空明景象,如仙山一般,使人頓有一種如夢如幻似醉似癡的感覺;中景皆為云海,雖不見筆鋒舒卷,卻早已使人感到似有萬里云波霧浪奔涌其間,頓時蕩盡胸中一切俗氣,立刻神清氣爽起來;近景為幾棵松樹,枝節(jié)虬曲盤旋搖曳多姿,豐富了畫面形式與內(nèi)容。
山巒青綠暈染,山體依勢作橫點,即米點(亦稱“落加點”法),顯得渾圓凝重。近處松林樹木,松樹筆法細致、嚴密,樹體以雙勾為之。用淡墨、淡色表現(xiàn)霧中樹木,使整個畫呈現(xiàn)小炯巒縹緲、樹影迷離的南方春山的景色。
該圖中突破了過去運用線條表現(xiàn)峰巒、云水、樹木的傳統(tǒng)方法,把王維以來的“水墨瀉染”、王維的“潑墨”、董源的“淡墨輕嵐”及其點子皴,根據(jù)多雨迷蒙變幻無常的江南自然景色,加以融會貫通,開創(chuàng)以橫點為主,畫煙云變化、雨霽煙消的山水。
此畫曾經(jīng)黃琳收藏,后存清內(nèi)府齋宮。現(xiàn)藏于臺北故宮博物院。
此畫著錄于《石渠寶笈》初編、《故宮書畫錄》卷五、《中國美術(shù)辭典》。
米芾(1051—1107年),北宋書法家。曾任校書郎、書畫博士、禮部員外郎。工于書法,擅長篆、隸、楷、行、草等書體,長于臨摹古人書法。其繪畫擅長枯木竹石,尤工水墨山水。以書法中的點入畫,用大筆觸水墨表現(xiàn)煙云風雨變幻中的江南山水,人稱“米氏云山”,富有創(chuàng)造性。米芾傳世的書法墨跡有《向大后挽辭》《蜀素帖》《苕溪詩帖》《拜中岳命帖》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