陰騭寺依山而建,山名叫賜兒山,民間多把寺也稱作賜兒寺,常年香火繚繞,游人香客絡(luò)繹不絕。據(jù)《山丹縣志》記載,陰騭寺始建于元代,最初是以鑿窟供佛開始的活動,所以這里也叫“賜兒山石窟”。后來僧徒信士在窟下修了禪院、佛塔,便逐漸形成了一座遠(yuǎn)近聞名的大寺。據(jù)史料記載,陰騭寺在明清鼎盛期曾多次維修、擴(kuò)建,規(guī)模最盛時廟宇有房間300多間。
現(xiàn)陰騭寺為重建建筑,有烏龜山、象馱塔、臥龍山、禪坐洞、觀音殿、送子娘娘殿、彌勒殿、陰騭寺塔、石窟群等景點。陰騭寺佛塔又名無量壽塔,塔高約三十八米,通體赤黃,供奉如來佛祖塑像和千手觀音等。賜兒山石窟群分布于長約90米的砂巖崖壁,崖壁距地面約百米,今天保存下來7個佛窟,其中第四窟有8平米多的壁畫是該寺保存最古老的歷史遺存。
關(guān)于賜兒寺的名稱流傳下來許多神奇?zhèn)髡f,一說當(dāng)年乾隆皇帝西行至陰騭寺,喜聞宮中又得皇子,便御筆親寫“賜兒寺”金匾,從此寺名易為“賜兒寺”,聲名遠(yuǎn)揚,流傳千年。娘娘廟前有楹聯(lián)為證“我費盡婆心抱個孩兒付汝,你須做百般好事留些陰騭與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