長壽禪寺,寺始建于南宋乾道年間(1165—1173年),當(dāng)時兩位法號為如行和飛錫的游僧來到烏泥涇鎮(zhèn),選中鶴坡塘(今浦江鎮(zhèn)題橋南),在河之湄,結(jié)蘆為庵。成為長壽寺的緣起。
至南宋寶祐年間(1253—1258年),忠翊郎、東南正將潘德剛(今浦江鎮(zhèn)陳行人)樂捐家財擴建佛堂,于家鄉(xiāng)題橋老街南修建佛寺,取名為“長壽寺”。八百余年以來,經(jīng)歷輝煌與滄桑。
長壽禪寺,2010年為復(fù)興古寺,由長壽寺住持耀維法師,在杜行老街東廟遺址重建,更名為長壽禪寺,并面向公眾開放。與此同時,在隱身七十七年后,長壽禪寺四寶迎來了回歸。由杜行同善堂和杜氏一家三代保護(hù)、供奉七十七年的上海長壽禪寺四件傳世之寶回歸於寺廟。此四寶傳承有序,唐風(fēng)宋韻,信眾肅然起敬,遂使長壽禪寺有“江南第一寶佛寺”之稱,香火氤氳近千年。民國二十六年(1937年)末,日寇侵華蹂躪浦東各鄉(xiāng)鎮(zhèn),強占長壽寺,僧人流離失所逃往杜行,移存四寶于同善堂。日偽 “清鄉(xiāng)”之時(1942年9月),同善堂理事李儒墨、金一飛、丁仁科、翁聾若等議決,匿四寶于堂主杜靜涵之子杜炳才居士家。旋日寇進(jìn)駐,四寶因轉(zhuǎn)移及時得以無恙。
1950年冬,杜炳才送兒杜心入朝參戰(zhàn),言護(hù)寶之事,囑大廟重修即助四寶回家。改革開放以后,長壽禪寺?lián)竦刂匦?。耄耋之年的杜心先生親率全家將四寶轉(zhuǎn)交原主,使同善堂與杜氏世家的善舉良愿圓滿功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