松江區(qū)有一棵“江南第一松”,位于石湖蕩集鎮(zhèn)西端的古松幼兒園內(原楞嚴庵,解放以后曾改為古松小學)。古松樹齡已有700多年,樹高約20多米,樹桿胸圍11.6米,樹冠遮陰約60平方米。相傳,清代康熙皇帝南巡時曾親臨此地,見到這棵奇特的松樹,大為贊嘆。被封為“江南第一奇松”。從此,“江南第一松”之名留傳至今。
清光緒松江府志中這樣記載:羅漢松,在石湖塘楞嚴庵殿前,根盤半畝許,元代文學家、詩人楊維楨手植。據介紹,當時約要十個小孩手拉手才能將其圍住,古松也因其樹桿粗壯而令人稱奇。
1937年夏天的一個晚上,古松遭雷擊起火,樹桿內部燃燒了三天三夜,造成樹桿中空。又過了八年,古松再次遭雷擊著火,樹桿內空進一步擴大。
羅漢古松雖遭兩次天災,但令人稱奇的是,樹的外形仍然枝茂葉盛,傲然屹立,部分葉片上更出現(xiàn)有龍牌(俗稱牌九牌)狀的規(guī)則小圓點。故引來許多好奇人士的觀賞。
1972年,因為雷擊致“江南第一松”枯死。世代生活在石湖蕩鎮(zhèn)的人們,聽著古松的傳說長大,老樹雖已枯死,人們卻想將其的生命賦予新的意義,使“江南第一松”得以延續(xù)。在過去的幾年里,對它進行過多次修繕,用鋼釘加固,防止表面樹皮脫落,在樹中心空缺的部分用一根鋼柱固定。
2013年,石湖蕩鎮(zhèn)政府請松江園林專家將一棵新松植入古松的軀殼中,以此寓意“江南第一松”枯木逢春。園藝工人將古松已經枯萎的樹根挖出一部分,形成一個足夠大的坑,再將一棵新的羅漢松植入。新植羅漢松與古羅漢松的軀體融會貫通,渾然天成,枝繁葉茂,整個樹體是一個碩大的羅漢松盆景。這棵古老的松樹,歷經幾百年的風霜雨雪,依然枝繁葉茂,成為了石湖蕩古鎮(zhèn)的一道亮麗風景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