汕頭市第四中學歷史悠久,是由創(chuàng)辦于1920年的大中中學、創(chuàng)辦于1906年的同濟中學和創(chuàng)辦于1920年的時中中學于1950年合并為聯(lián)合中學,并于1953年改稱為汕頭市第四中學,是一所完全中學。
汕頭四中于2001年1月被評為汕頭市一級學校,是汕頭市金平區(qū)一所普通完全中學, 學校占地面積12157㎡,建筑面積15301.96㎡,綠化覆蓋率80%以上。學校擁有多媒體專用教室、電腦室、電子閱覽室、語音室、教師多媒體制作室及各學科實驗室、專用室。學校體育運動場占地3037㎡,并建有150米塑膠跑道體育場。
汕頭市第四中學現(xiàn)有36個教學班,高中部24個教學班,初中部12個教學班,在校學生2170人,教職工142人,擁有一支力量雄厚和朝氣蓬勃的教師隊伍,其中高、中級職稱的教師占80%,全校教師學歷達標率99%。南粵優(yōu)秀教師1人,省、市、區(qū)級優(yōu)秀教師共65人,省級骨干教師3人,南粵優(yōu)秀教師,市級骨干教師13人。
汕頭市第四中學是一所具有光榮革命傳統(tǒng)的學校。九十年的光榮辦學歷史,使學校積累了深厚的文化底蘊,自創(chuàng)辦以來,培養(yǎng)了一大批出色人才,有革命烈士、杰出的外交家、學者、教授、社會活動家及愛國僑領。如周禮平(烈士,抗戰(zhàn)時期“汕青抗”發(fā)起人,韓江縱隊第一支隊隊長兼政委)、柯華(新中國第一任禮賓司司長,曾四任駐外大使,三任外交部司長)、林川(韓江縱隊第二支隊隊長,解放后曾任汕頭市市長,廣東省教育廳長)、楊遵儀(已故地層古生物學家,資深院士)、蕭灼基(著名經濟學家,全國政協(xié)委員,北大教授,博士生導師)、吳開統(tǒng)(中科院地球物理研究所研究員)、許學之(香港潮州商會現(xiàn)任會長)、翁紹裘(美國舊金山中國和平統(tǒng)一促進會會長)、張群君(華僑,曾任泰國華僑婦女會主席)、張明漢(軍工局副局長兼總工程師)、李平(輕工業(yè)部設計院院長,進出口局局長)、袁似瑤(廣西師范學院黨委書記、院長)、等。廣大校友為國家、為社會作出了卓越貢獻。
汕頭市第四中學創(chuàng)建于1916年,由上海潮州會館組織籌建,最初校名為潮州八邑職業(yè)學校,首任校長林木卿(原名林國梁)。
1926年春
上海潮州會館再次出資贊助,另聘英國倫敦大學畢業(yè)、曾任蘇州東吳大學教授的郭應清碩士接任職校校長,初改校名為汕頭私立高級中學,校址設在汕頭蔥隴。大中中學開辦初期,校園環(huán)境優(yōu)美,校舍建筑壯觀,有寬敞完善的體育運動場所,有藏書豐富的圖書館,還有郭應清校長不惜重金從各地聘請的德才兼?zhèn)涞拿麕?。郭應清校長親自講授英文課,提倡學術自由,在教學上嚴格要求,對學習成績優(yōu)秀,體育運動成績突出,以及經濟困難的學生給予學費減免。
學校增辦初中部成為完全中學,并改名為汕頭私立大中中學。改制后的大中中學師資力量、教學質量、運動比賽成績、學風建設等方面均居于當時汕頭市教育界一流水平。由于辦學期間學校資金不足,1930年,郭應清校長自己出資兩千多銀元建造二層樓房一幢作為校舍。1930年,校董會立案,校董由郭子彬、鄭耀南兩位擔任,該校產業(yè)至此正式移交上海潮州會館。會館議決,“該校每年常費兩千元,如若不敷,再加撥補助費?!痹俅涡荚撔P6磿^董事,“若會館董事變動,校董也相應變動”。1932年7月,汕頭大中中學奉廣東省教育廳核準立案。當時的大中“校風淳樸,學校管理嚴格,學生多內宿。每日有六節(jié)正課,早操夜修極為認真,教學質量很好?!焙髞頌榱藢W校未來的發(fā)展,1935年,郭校長又向郭元安銀莊支取先祖遺產六千銀元購置土地擴展學校面積。1935年2月,汕頭大中中學奉教育部核準備案。1937年“七·七”事變,日本帝國主義發(fā)動侵華戰(zhàn)爭,日機轟炸汕頭,大中中學被迫遷校至當時稱為“小上?!钡某标栥~盂鄉(xiāng),并借用銅盂公學部分校舍及“明德祠”、“祖祠”、“誠信祠”等祠堂及在新寨建造多個竹蓬教室繼續(xù)辦學。上海淪陷后,旅滬潮汕籍工商界人士自顧不暇,“大中”校董會名存實亡,學校經濟來源斷絕,辦學經費和教職員工薪水全靠郭應清校長從學生學費中籌劃。1946年春,抗日戰(zhàn)爭勝利后,大中從銅盂鄉(xiāng)遷回汕頭原址。此時的校舍已被日本侵略軍拆毀,頹垣殘瓦,極目凄涼。需要一筆可觀的經費修建校舍。為此,郭校長變賣家藏大英百科全書及先祖在汕頭市的房地產業(yè),將自己應得的金額全部投入學校,此舉使得大中中學能夠及時復課。為重建慘遭破壞的校舍,由上海潮州會館出面募集款項。除上海本地外,也向海外募捐,主要對象為暹羅潮州總商會、新加坡潮州會館、新加坡潮州同鄉(xiāng)會、香港潮州八邑商會、潮州旅港同鄉(xiāng)會、暹羅潮州會館等處。幸承上海及各地潮州會館、商會慷慨支持,使大中辦學得以維持。
1949年10月
汕頭解放,汕頭市人民政府文教局于1950年春將大中中學及同濟中學、時中中學暫時合并為聯(lián)合中學。組織新校董會,每校各派四人,大中中學暫以教員張君智、校友王抿(汕頭軍管會秘書)、張明漢(汕頭軍管會郵電處副處長)及郭應清為校董。并聲明如上海潮州會館經濟充裕,力能自辦,則該??蓮穆?lián)合中學中分出,仍獨立為大中中學。由于上海潮州會館無法繼續(xù)提供經費支持辦學,校長郭應清于1950年1月辦理了移交手續(xù)。
1953年8月
經汕頭市政府批準,學校改名為汕頭市第四中學。 1967年,“文革”期間,曾一度易名為共產主義中學。 1969年12月,恢復原校名汕頭市第四中學。1976年10月,粉碎“四人幫”之后,學?;謴土苏V刃?,學校規(guī)模擴大。當時的第四中學有足球場與植物園,校園面積寬闊,操場綠樹成蔭。1985年,汕頭市政府拓建中山路,學校因修路而被一分為二,校舍只剩下中山路南面的部分,學校面積大大減少。1986年,學校大門從四中巷遷往中山路,在原大操場的位置新建了第一座(B座)教學樓。1988年,第二座(A座)教學樓建成,極大改善了辦學條件。1993年初,原舊教學樓被全部拆除,平整為運動場。1998年5月,原本連接A座和B座教學樓的天橋被拆除,在此基礎上新建了C座教學樓。1998年暑假,學校運動場改建成塑膠跑道,這是當時汕頭市校園中為數(shù)不多的塑膠跑道之一。2006年8月,又在B座教學樓的西面連接擴建教學樓,學校的辦學規(guī)模從原來的30個教學班增加到36個教學班。
2000年4月
汕頭市第四中學被評為金園區(qū)一級學校。2001年1月,又被評為汕頭市一級學校。近二十年來,在吳錫西、鄭白鴻、黃遠源、李偉雄等校長的帶領下,在全體四中人的共同努力下,學校的教學質量逐年上升。十年來,汕頭市第四中學的高考、中考成績一直名列前茅。學校先后出色地完成了“政治課堂與社會大課堂的結合”、“多媒體課件在創(chuàng)新教學與創(chuàng)造力培養(yǎng)中的作用”等大型的國家級、省級立項課題的研究。目前,在新一屆領導班子的帶領下,全體四中人將把“增強凝聚力,提升競爭力,升華發(fā)展力”作為發(fā)展思路,把“環(huán)境美、校風好、特色濃、質量高、國內一流”作為辦學目標,新一代的四中人將繼續(xù)發(fā)揚四中精神,不斷厚實學校的內涵,不斷創(chuàng)造學校發(fā)展的新局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