依山坡而建的芝熱寺又稱止熱寺,坐落在岡仁波齊神山的北面,海拔5085米,與之隔河向望。芝熱寺的建筑風(fēng)格具有藏傳佛教特色,其金頂在遠處顯得格外醒目,是朝圣者轉(zhuǎn)山路線上的一個重要補給點和落腳點。傳說中,郭倉巴(或稱果倉巴)在此修行時曾看到一頭牦牛為他引路,這頭牦牛引領(lǐng)郭倉巴到達了一塊顯眼的磬石旁后便突然消失不見。郭倉巴隨后在一處洞頂?shù)木奘习l(fā)現(xiàn)了牦牛角清晰的印記,后來就將此洞作為自己的修行靜室,稱此洞為芝熱普(牦牛隱沒洞跡)。此后,竹巴噶舉派的眾多大師、高僧在此洞內(nèi)修行。后來,竹巴噶舉派的大師鼎秦頓珠彤美以此洞為中心修建了芝熱寺。
從寺廟主建筑底部,穿過兩尊石獅子之間的臺階上行,經(jīng)過大門進入寺內(nèi),繼續(xù)前行并登上幾級臺階,便抵達了著名的“母牦牛角洞”。洞口旁的墻壁上繪有精美的壁畫,中央是獅面空行母的畫像,周圍則分別是勝樂金剛、金剛亥母、蓮花生大師、馬爾巴和米拉日巴等重要人物的形象。洞內(nèi)頂部巨石上的長長痕跡就是母牦牛角印,而旁邊則是郭倉巴的帽子所留下的印跡。
相傳,郭倉巴在“母牦牛角洞”修行時,獅面空行母曾從附近山上采集“薩夏”(一種天然生成、富含營養(yǎng)的白色泥土,亦稱“地味”)作為食物供養(yǎng)給他,并在寺廟下方的一塊石頭留下了腳印。這個腳印位于寺廟賓館舊址后方,沿著通往寺廟的石階左側(cè),藏于圍墻內(nèi)一個類似佛龕的凹陷處。由于后來修建的圍墻遮擋,位置比較隱蔽,因此現(xiàn)在很少人知道。
芝熱寺已有700多年歷史,20世紀(jì)六、七十年代被毀壞,于1986年開始重建。
1996年,丁增南江仁波切應(yīng)邀從青海玉樹來到芝熱寺主持寺廟至今。
2016年,芝熱寺再次重修擴建完成后,成為了岡仁波齊周邊五座寺廟中規(guī)模最大的,現(xiàn)屬于噶瑪噶舉派。